越南年轻人买苹果,曾被国产摩托坑过,如今只为买个省心

最近总刷到些帖子,说越南的年轻人疯了。

怎么个疯法呢?说他们一个月挣个两三千块人民币,扭头就敢分期买最新款的iPhone。还有人,宁愿花八千多块,去搞一辆日本牌子的摩托车,对旁边更便宜的国产货,看都不看一眼。

越南年轻人买苹果,曾被国产摩托坑过,如今只为买个省心-有驾

底下评论区,那叫一个热闹。一帮人痛心疾首,说这是“寅吃卯粮”、“打肿脸充胖子”,活脱脱当年咱们这儿“卖肾买苹果”的翻版。另一帮人呢,就有点酸溜溜的,说你看,这不就是消费主义陷阱嘛,被洗脑了呗。

说实话,刚看到这事儿,我也“咦”了一声。这账怎么算都不对啊。月薪两千多,攒仨月不吃不喝,就为了一部手机?这不成心跟自己过不去吗?

越南年轻人买苹果,曾被国产摩托坑过,如今只为买个省心-有驾

可后来,我扒拉着零零碎碎的信息,跟几个在那边做生意的朋友聊了聊,越琢磨这事儿,越觉得不对劲。你猜怎么着?我们可能都看走眼了。我们以为人家是疯了,其实,人家心里门儿清,比谁都精。这事儿的关键,根本不在于他们“花多少钱”,而在于他们“为什么这么花”。

这就像你看一个人在雨里没命地跑,你觉得他傻,万一他其实是急着回家收衣服呢?

要盘明白这事儿,得先翻一本老黄历。一本关于“中国制造”在越南的,不太光彩的老黄历。

话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咱们的摩托车,那在越南是神一样的存在。便宜,量大,跟潮水似的涌过去,哗啦一下,占了人家八成的市场。本田、雅马哈这些老牌劲旅,被打得找不着北。那会儿,谁要是能倒腾一批摩托车去越南,回来就能盖楼。

风光吧?可然后呢?然后就出事了。

为了抢市场、压价格,各种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骚操作就来了。车架焊得跟麻花似的,发动机用着用着就拉缸,塑料壳子一晒就脆。越南老百姓骑着车,今天换个化油器,明天修个离合器,三天两头往修理铺跑。到最后,很多车干脆就成了“一次性”产品,骑到报废拉倒,修都没法修。

结果是啥?中国摩托车的市场份额,从巅峰的80%,雪崩一样地跌到了1%。你没看错,百分之一。

这事儿,对咱们来说,可能就是商战史里一个不起眼的注脚。但对整整一代越南人来说,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集体创伤。这就像你第一次谈恋爱,被伤得体无完肤,从此以后,你再看谁都觉得对方是不是在算计你。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句咱们挂在嘴边的老话,人家是用真金白银和糟心的时间,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遍。

所以你现在再看,一个越南年轻人,为啥宁愿多花钱买个日本摩托?他不是在炫富,他是在避险。他怕啊!他怕今天省下的那点钱,明天会变成双倍的修理费和一肚子的窝囊气。

说到这儿,你可能明白点儿了。他们买iPhone,逻辑也是一样的。在他们眼里,苹果代表的是稳定、耐用、系统流畅,是一种“确定性”。他们不是在买一个Logo,他们是在为“省心”买单。

这背后,还藏着一个咱们经常忽略的,更要命的区别。

我们总习惯用自己的生活去套别人的。我们看到月薪三千,就自动脑补了房贷、车贷、孩子的补习班、父母的医药费……一座座大山压在头顶,每一分钱都得掰成八瓣花。别说买iPhone了,吃顿火锅都得思量半天。

可越南的年轻人,他们的担子,比我们想象的要轻得多。

越南的负债率不高,很多人住的房子,尤其是在非核心城市,还是家里自己盖的,没那么多“房奴”。他们没有我们这种被房地产深度捆绑的人生。换句话说,他们手里的钱,很多是真正的“可支配收入”。

咱们的工资条,看着光鲜,刨去房贷社保,再预留出各种“以防万一”的钱,剩下的才是自己的。越南年轻人兜里那两三千块,可能大部分就是用来“活在当下”的。

一个背着一百斤沙袋的人,和一个轻装上阵的人,他们的走路姿态能一样吗?

我们觉得他们“疯”,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沙袋堆里,无法想象那种撒腿就跑的轻松。我们把钱花在“安全感”的投资上(房子、储蓄),而他们,把钱花在“体验感”的消费上(好手机、好摩托)。谁对谁错?没法说。只是活法不一样罢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我们还在争论越南年轻人“疯不疯”的时候,一批聪明的中国企业,已经悄悄换了打法,开始按人家的规矩玩游戏了。

就说电动车吧。这玩意儿现在在越南火得一塌糊涂。2023年卖了180万辆,快占了一半市场。雅迪、台铃这些咱们熟悉的牌子,在那边卖得风生水起。

但你以为他们还是九十年代那套,把国内的便宜货运过去卖?错了。

人家在那边卖的车,比国内贵一倍。为啥还那么多人买?因为人家下的不是一盘“快棋”,而是一盘“慢棋”。

越南年轻人买苹果,曾被国产摩托坑过,如今只为买个省心-有驾

雅迪在那边直接建厂,搞本地化生产。他们发现越南靠海,空气盐雾大,对车架腐蚀厉害,那就专门做防盐雾处理;他们知道越南很多路况不好,那就把车子改得更皮实耐用。他们不光卖车,还铺设换电网络,开几百家专卖店,把服务直接做到你家门口。

这叫什么?这叫“入乡随俗”,叫“深度绑定”。你不是来捞一票就走的,你是来这儿扎根过日子的。

越南年轻人买苹果,曾被国产摩托坑过,如今只为买个省心-有驾

美国人那边最近也递了个“投名状”。说以后从越南出口到美国的东西,本地生产的价值得占到六成以上。这一下子就把那些只想把越南当个“中转站”、换个标签躲关税的企业,给将死了。以前那种把零件运过去,拧几个螺丝就算“越南制造”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你看,雅...迪的本地配套率已经干到55%,无锡有家做电机的企业,干脆把生产线都搬了过去。这棋盘上的子,全都动起来了。

越南年轻人买苹果,曾被国产摩托坑过,如今只为买个省心-有驾

风向全变了。以前是“出口导向”,大家削尖了脑袋往外卖。现在,越南自己的内需市场起来了,服务业的增长甚至超过了制造业。消费,成了拉动经济的新马车。那些还抱着“利用越南廉价劳动力和关税优惠”老黄历的企业,就像在温水里游泳的青蛙,感觉挺舒服,其实离被煮熟不远了。

说到劳动力,也很有意思。越南工人的平均月薪大概三千五,比咱们是低不少。但问题是,好工人、熟练的技工,你拿钱都难找。人往高处走,跳槽率奇高。

怎么办?天虹纺织这家企业,想了个绝招。他们不跟别人抢工人,他们自己“造”工人。

他们跟盐城的一所学校合作,在越南搞了个“订单班”,专门培养纺织技工。学生一年在学校学理论,一年直接进天虹的工厂里实习。毕业了,直接上岗,无缝衔接。因为是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感情和归属感都不一样,跳槽的也少。

这思路,一下就从“抢人”的红海,跳到了“育人”的蓝海。高明!

所以你看,无论是雅迪的本地化改造,还是天虹的人才培养,他们都在干一件事:扔掉过去那套“我来,我征服”的傲慢,真正蹲下来,研究越南这个市场,理解这里的人。他们不再把越南当成一个可以随意利用的“工具”,而是当成一个需要用心经营的“家园”。

写到这儿,我估计那杯关于“越南年轻人疯了”的酒,也该醒得差不多了。

他们不是疯了,他们只是用自己的钱包,给市场投了票。他们投给了质量,投给了体验,投给了那些真正尊重他们的品牌。他们这看似“非理性”的消费,恰恰是越南市场走向成熟、走向理性的一个最明确的信号。

他们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过去的影子,也照出了某些企业至今不愿醒来的迷梦。还想着靠信息差、靠低价倾销就能在一个国家长驱直入的时代,早就结束了。人家政府在搞数字经济,在扶持本土品牌,游戏规则每天都在变。

你还以为那是遍地黄金的风口,兴冲冲地扎进去,结果发现,那其实是个为你这种懒惰的投机者,量身定做的深坑。

聊到这儿,我这杯酒也差不多见底了。这越南的风,你看是机会还是坑?评论区里,等你开腔。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