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2辆车才懂,家用车别买插混,过来人的血泪教训

这几年,咱们身边的汽车市场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新能源车,一下子就火了起来,搞得很多人买车的时候头都大了。

以前买车,无非就是看看是买个轿车还是SUV,是德系还是日系。

现在可好,光是动力类型就有三种选择:老老实实的燃油车,新潮的纯电动车,还有一个看起来两边都占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很多人觉得,这个插电混动车简直是完美的选择,能用电省钱,又能烧油跑远路,啥都不耽误。

换了2辆车才懂,家用车别买插混,过来人的血泪教训-有驾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不少真正换了好几台车的车主,在亲身经历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让人有点意外的结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买插混车,可能还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

首先得承认,插电混动车这个概念,听起来确实是太诱人了。

它就像一个多功能工具箱,既有锤子又有螺丝刀,承诺你能应付所有情况。

销售人员会告诉你,上下班通勤距离短,你就用电,一公里成本不到一毛钱,比坐公交都便宜;要是赶上节假日要回老家、跑长途,那就用油,完全没有纯电车那种找不到充电桩的“续航焦虑”。

这种“有电用电,没电用油”的模式,精准地击中了咱们老百姓既想省钱又怕麻烦的心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在买第一辆新能源车的时候,都把票投给了插混。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

换了2辆车才懂,家用车别买插混,过来人的血泪教训-有驾

很多车主开上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全能选手”,在实际生活中更像是一个“两头都想顾,结果两头都没顾好”的尴尬存在。

第一个问题就出在它那个纯电续航上。

市面上主流的插混车,标称的纯电续航里程大多在50到150公里之间。

这个数字在宣传册上看着挺好看,但在实际使用中却要大打折扣。

夏天一开空调,冬天一开暖气,电耗立马就上去了,实际能跑的里程可能只有标称的七八成。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家离单位稍微远一点,或者下班后想顺路去趟超市、接个孩子,那点电量就很可能不够用。

为了能一直享受到用电的低成本,你就得养成一个习惯:天天充电。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也是更关键的问题:充电的便利性。

如果你住的是带独立车库的别墅,或者小区的固定车位正好能安充电桩,那恭喜你,插混车对你来说还算友好。

每天回家把充电枪一插,第二天早上又是满电状态,用着家里的低价电,确实很香。

换了2辆车才懂,家用车别买插混,过来人的血泪教训-有驾

但现实是,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里,住在老旧小区、没有固定车位、物业不配合安装充电桩的家庭,才是大多数。

没有了家充这个“根据地”,你就只能依赖外面的公共充电桩。

这一下,体验就直线下降了。

你得特意开车去找充电站,找到了可能还没空位,或者桩是坏的。

就算顺利充上电,公共充电桩的电费加上服务费,一度电往往要一块五甚至两块钱,再加上很多充电站还要收停车费,这么一折腾下来,每公里的花费可能就要三四毛钱了。

这个价格,和那些以省油著称的日系燃油车相比,已经没什么优势了,你还搭上了找桩、等待充电的时间成本。

最让很多插混车主感到“被骗了”的,是车辆在亏电状态下的油耗表现。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插混车就算没电了,当个油车开,也应该比普通油车省油吧?

恰恰相反。

插混车为了实现油电两用,车上既要装着一套完整的发动机、变速箱、油箱系统,又要背着一套沉重的电池、电机。

换了2辆车才懂,家用车别买插混,过来人的血泪教训-有驾

这就导致它的体重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重了好几百公斤,相当于车上随时都坐着三四个成年人。

当电池电量充足时,电机可以辅助驱动,所以感觉轻快又省油。

可一旦电池没电了,发动机就得独自承担起驱动这台“大胖子”的重任,不仅负担重,有时候甚至还要分出一部分动力去给电池充电,这简直是“负重前行”。

结果就是,亏电状态下的油耗高得惊人。

不少车主反映,自己买的插混轿车,亏电时百公里油耗能到七八升,而那些更重的插混SUV,油耗甚至能轻松突破十升。

这个油耗水平,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还要高。

你本想买个省钱的工具,结果它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却成了个“油老虎”,这种体验实在是谈不上愉快。

相比之下,那个曾经因为续航和充电问题而被很多人敬而远之的纯电动车,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已经悄然完成了逆袭。

曾几何셔,开电车出远门是个笑话,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换了2辆车才懂,家用车别买插混,过来人的血泪教训-有驾

如今的国产纯电动车,技术进步飞快,续航里程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市面上十几万、二十几万的主流车型,续航达到五六百公里已经成了标配,有些甚至能做到七八百公里。

这个续航水平,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日常在城市里开,完全可以做到一周甚至更久才充一次电。

就算是周末想去邻市的景点玩一玩,两三百公里的路程,一个来回也绰绰有余,根本不需要中途补电。

至于大家最担心的长途充电问题,也随着我们国家基础设施的“狂飙”而大大缓解。

截至目前,全国的充电桩保有量已经突破了千万级别,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网络。

现在你打开手机地图,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站几乎成了标配,城市里的商场、写字楼、公共停车场的充电桩也随处可见。

而且,充电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支持800伏高压快充的车型越来越多,充电速度从“喝杯咖啡的时间”缩短到了“上个厕所的时间”。

可以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只要你不是非要去挑战无人区,纯电动车的补能便利性,已经足以支撑起绝大多数远行需求。

换了2辆车才懂,家用车别买插混,过来人的血泪教训-有驾

更重要的是,纯电动车在日常使用中的优势是压倒性的。

它的使用成本极低,这是插混车怎么也比不了的。

同样是跑一万公里,燃油车可能需要六七千块的油钱,而纯电动车如果用家里的充电桩,电费可能还不到一千块,一年下来省下的钱,够买一部高端手机了。

而且,由于没有了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纯电动车的保养也极其简单,基本上就是检查一下三电系统,换换空调滤芯,省心又省钱。

在驾驶体验上,纯电动车那种安静、平顺、提速快的感受,是开过就再也回不去的。

尤其是在拥堵的城市里,没有了发动机的噪音和换挡的顿挫,驾驶的疲劳感会大大降低。

再加上现在国产电动车在智能化、车机交互和辅助驾驶方面的领先,那种科技感和便利性,也是传统燃油车和很多插混车难以企及的。

当然,插电混动车也并非一无是处。

对于那些生活在充电条件极不便利的地区,或者工作性质决定了需要常年进行超长距离奔袭,同时又想拿到一张绿色牌照的用户来说,它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对于占据了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用户而言,我们的用车场景无非就是日常通勤、周末出游。

在这样的需求下,纯电动车在续航、成本、体验等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已经足够成熟和优秀。

那个看似“什么都行”的插混车,反而因为其复杂的结构带来了更高的重量、更高的亏电油耗和更复杂的保养,成了一种累赘。

买车终究是服务于生活的,想清楚自己绝大多数时间里的真实需求,或许就能发现,那台曾经让你犹豫不决的纯电动车,其实才是那个更简单、更经济、也更适合过日子的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