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量两年翻倍超640万辆,西方工厂裁员关厂忙自救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飙升至640万辆,同比增长22.7%,连续两年稳居全球第一。 更惊人的是,2025年仅1-4月出口已达193.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暴增52.6%。 西方车企的“舒适区”被彻底打破:日产裁员9000人,福特裁撤4000个岗位,大众甚至考虑关闭德国工厂,Stellantis CEO因销量暴跌辞职。 英国《经济学人》直言:“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波正让西方颤抖”。
西方工厂陷入“关停潮”,百年车企被迫断臂求生
德国埃姆登的大众工厂里,机器轰鸣声越来越稀落。 2024年,这家老牌车企在华销量暴跌10%,而中国曾是它三分之一的利润来源。 同样在德国,宝马和奔驰的销售数据连续下滑,美国通用汽车因在华业务重组亏损50亿美元。
日本车企同样艰难。 日产在泰国的经销商网络正被中国品牌取代,当地日企高管坦言:“我们的展厅招牌正在一块块拆下,换成比亚迪或奇瑞的标识”。 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旗下含Jeep、标致)的CEO被迫离职,公司销量如自由落体般下坠。
汽车行业分析师菲利普·穆尼奥斯点破关键:“中国对手已杀入西方车企的‘安全区’,那些曾被欧美日垄断的市场,如今正快速变天”。
中国车横扫全球,每三辆出口车就有一辆电动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汽车442.7万辆,占出口总量的69.1%。 其中俄罗斯市场最典型:中国品牌份额从2022年的9%飙升至55%,预计2025年将达65%。 在墨西哥,每卖出10辆新车就有1辆来自中国;巴西销量前五名中,比亚迪、奇瑞和长城占据三席。
上海港的滚装码头见证了这一浪潮。 2024年这里吞吐了363万辆汽车,其中六成发往海外,航线通达全球131个国家的289个港口。 货轮上的车型结构也折射出产业变革:每3辆出口车中就有1辆是新能源车,而比亚迪DM-i混动车型、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车型成为主力。
技术反超:从“模仿者”到“被学习者”
十年前,中国车企还在逆向开发欧洲车型。 如今德国波鸿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夫观察到相反现象:“德国工程师开始拆解比亚迪海豹,研究其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这种逆转的核心在于两点:电池成本与智能驾驶。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掌控全球60%的动力电池产能,电机电控国产化率超90%。 这让中国电动车比同级燃油车更便宜,国内售价仅1.5万美元的比亚迪海鸥,在欧洲却卖到2.5万欧元(约18万人民币)。 智能驾驶领域,华为ADS 3.0系统已实现“有导航就能开”,Momenta 5.0城区辅助驾驶覆盖99%场景。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财报会上承认:“中国车企最具竞争力,若无贸易壁垒,他们将吃掉全球多数对手”。
西方紧急筑墙,100%关税难挡中国车
2024年5月,美国突然将中国电动车关税从25%提高到100%。 欧盟紧随其后加征45.3%关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甚至宣称:“若300万辆中国车在美行驶,北京能远程让它们瘫痪”。
讽刺的是,高关税反而刺激了中国车企本地化布局。 比亚迪在泰国、匈牙利建厂,宁德时代赴德设电池基地,奇瑞则宣布欧盟关税“不影响终端售价”,因早有墨西哥工厂可规避贸易壁垒。 英国《经济学人》对此批评:“保护主义只会让欧洲电动车更贵,却挡不住中国车登陆”。
“打不过就加入”:西方车企排队找中国合作
大众汽车掏出7亿美元投资小鹏汽车,用后者G9的EE架构开发新车;Stellantis豪掷15亿欧元收购零跑20%股权,借其平台在欧洲卖电动车。 德国汽车专家杜登霍夫道破天机:“既然打不过,只能选择加入”。
这种合作带着紧迫感。 市场咨询公司Sino Auto Insights创始人涂乐指出:“外国品牌若再不推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唯一出路就是找中国伙伴续命”。 现实印证了他的判断:2024年北京车展上,宝马董事长齐普策带着60人高管团直奔比亚迪展台,而奔驰CTO则出现在蔚来车间。
本土车企绝地反击,安全牌成突围利器
当西方质疑中国车“数据安全”时,一汽丰田把bZ5纯电SUV拖到中汽中心实验室。 央视镜头下,这辆车先浸水2小时,再从3米高空坠落,最后以50km/h撞击障碍物,三项测试后电池包未起火,车门正常开启[citation:用户资料]。 这场“水陆空”直播吸引超千万观众,网友刷屏:“原来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
合资品牌也在借势转型。 一汽丰田bZ5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续航630公里,却把价格压到20万区间;智驾系统用上Momenta 5.0,33颗感知硬件实现自动泊车、高速NOA[citation:用户资料]。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感叹:“中国车不再靠低价取胜,安全与技术已成新王牌”。
全球消费者用钱包投票,西方保护主义遭反噬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后,西班牙媒体走访马德里经销商发现:奇瑞OMODA 5涨价3000欧元,但订单反而增15%,因当地燃油车更贵。 在澳大利亚,比亚迪海豹上市首月卖出4121辆,创当地电动车单月纪录。
英国成为欧洲“例外”。 当德法推动关税战时,伦敦政府却降低中国电动车进口门槛。 《经济学人》分析其逻辑简单:“英国消费者偏爱质价比,政客不敢对抗市场”。 这种务实态度正在扩散:2025年慕尼黑车展上,德国观众挤爆蔚来展台,有人举着“我们要开中国车”的标语拍照发Ins。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