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销量增速领跑全球,中国品牌上演「速度与激情」
2025 年 1-4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像坐了火箭一样,一口气卖出 429.9 万辆,同比暴涨 46.27%。4 月单月销量更是突破 122.6 万辆,市场渗透率接近一半(47.3%),相当于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比亚迪以 96.49 万辆的销量断层领跑,吉利、长安紧随其后,小鹏、奇瑞等品牌销量直接翻倍,尤其是小鹏汽车同比暴涨 316%,堪称「黑马中的战斗机」。
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有三大推手:
政策红包持续加码(比如购置税减免延长至 2027 年)
技术迭代颠覆体验(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续航超 1000 公里,比亚迪刀片电池针刺不起火)
消费观念彻底扭转(年轻人把开新能源车当成时尚符号)。更让人惊喜的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开始发力,县域充电桩补短板试点启动后,低线城市销量增速比一线城市快 15 个百分点。
二、充电桩建设跑出「中国速度」,车桩比进入「舒适区」
为了接住这波销量增长,充电桩建设也在疯狂「开挂」。截至 4 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达到 1406.4 万台,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增 1 万多个桩。其中公共充电桩 399.2 万台,1-4 月新增 41.3 万台,同比增速高达 64.7%,相当于每天新增 3440 个公桩。私人充电桩更猛,1-4 月新增 83.4 万台,总量突破 1007 万台,平均每天有 6950 位车主在家门口装上了「专属加油站」。
从车桩比来看,1-4 月充电设施增量与新能源汽车销量之比达到 0.99:1,基本实现「桩车同频」。如果算上公桩利用率是私桩 3 倍的「隐藏属性」,实际服务能力已经超过车辆需求,车桩比进入「相对宽裕」状态。广东、浙江等充电大省表现尤为亮眼,广东 4 月新增公桩 1.74 万个,充电桩份额从去年的 15% 提升到 19%,相当于每 5 个公桩就有 1 个在广东。
三、充电需求升级倒逼行业「精耕细作」
虽然总量充足,但用户需求开始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快充需求爆发式增长,4 月公桩单桩月均充电 1538 度,同比增长 16%,广汽能源等头部运营商的快充桩月均充电量更是高达 6804 度,相当于每天服务 200 多辆车。
智能化充电成新标配,特来电、星星充电等运营商通过大数据调度,让充电桩的「空转率」从 30% 降到 15% 以内,用户找桩时间平均缩短 40%。
不过,行业仍面临结构性挑战:老旧小区充电桩安装率不足 20%,农村地区充电桩密度仅为城市的 1/5;高压快充桩单桩成本超过 10 万元,部分车型还存在兼容性问题;电网在高峰时段承受压力,需要通过「光储充一体化」等技术缓解负荷。针对这些痛点,国家明确提出私桩慢充占比要超过 90%,同时加速淘汰低功率交流桩,未来三年计划改造 50 万个老旧桩,新增 100 万个直流快充桩。
四、未来趋势:从「桩车匹配」到「生态协同」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0%,充电行业正在进入场景化深耕阶段。家庭场景中,75% 的用户选择在家、公司或小区充电,「私桩 + 共享桩」模式成为主流。出行场景里,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已达 98%,但排队问题依然存在,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蔚来的「超快充 + 换电」组合正在破解这一难题。能源协同方面,V2G(车网互动)技术开始试点,车主可以在电价低谷时充电、高峰时反向供电,既赚差价又缓解电网压力。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现在买新能源车正处于「黄金窗口期」:车价持续下探(10 万元级车型占比超 40%)、充电越来越方便(全国平均每公里道路有 1.2 个充电桩)、电池寿命通过智能管理大幅延长(80% 电量停止充电可延长 20% 寿命)。而对行业从业者而言,如何在「量」的基础上做「质」的文章,比如优化县域充电网络、提升快充兼容性、探索「充电 + 储能 + 光伏」的盈利模式,将成为下一阶段的竞争焦点。
总的来说,2025 年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行业的关系,就像智能手机和 4G 网络的关系 —— 前者定义需求,后者支撑体验,两者共同推动出行革命进入「快车道」。未来几年,随着 800V 高压平台普及、超快充技术成熟、智能电网升级,「充电自由」将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日常。
充换电投研 专注于城市新能源充电场站的投资、建设、并购、资产交易、和运营,及充电站内商业业态服务:储能站,光伏分布式电站、换电站、立体车库、无人洗车,无人零售、司机驿站等,咨询服务和落地合作方案。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希望有机会合作为城市充电网络做出贡献!
往期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