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开着刚换的电车跑高速1100公里,我才真切体会到网上那些关于续航焦虑、充电排队的吐槽有多真实。
标称500公里的续航,在高速上跑了两百多公里就掉到20%电量,服务区排队充电一等就是四十多分钟,心里那股慌劲儿,比油价涨到十块还难受。
其实换车的念头早就有了。
油价一年比一年高,保养费也不便宜,再加上环保的压力,电车看起来像是更划算、更有未来感的选择。
尤其是这两年国家政策扶持,朋友圈里也有人陆续换了新能源车。
可真到自己下决心那一刻,还是犹豫了很久——毕竟油车开了多年,熟悉又踏实,而电车的续航、充电便利性,网上的争议从没停过。
朋友劝我:“你跑长途多,电车不适合。”
可我心里那股想尝鲜的劲儿,还是压不住。
提车那天,我在小区地下车库看着那台崭新的电车,心里有点像第一次用智能手机时的兴奋——新鲜、好奇,还有点不安。
为了保险起见,我先在市区跑了几天,动力平顺、安静,起步轻快,续航掉得也不快,这让我信心大增。
于是,那个原本只在计划里的1100公里长途,就这么定下来了。
出发那天一大早,天还蒙蒙亮,我就上了高速。
前半程心情还算轻松,车内静得能听见风声,踩电门的瞬间动力就到位,比油车的换挡反应快多了。
但很快我就发现,高速续航掉得比市区快得多,尤其是上坡路段,电量像水龙头开大了往下流。
原本显示还能跑300公里,没多久就变成200多,心里开始打鼓——离下一个服务区还有几十公里,要是没电了怎么办?
第一次在服务区充电,已经是电量只剩20%的时候。
好在有充电桩,但前面排了三辆车。
每辆车充电至少四十分钟,我只能在便利店里来回溜达,买瓶水、刷刷手机,时不时探头看看进度。
那种等待的无力感,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公共电话亭排队打电话——你急,但没办法。
充好电继续上路,心里暗暗算了一笔账:这趟下来,充电费大概能省一半油钱,可时间成本是真的高。
高速上的电车体验很微妙。
匀速巡航时很省电,但一旦需要超车,动力就显得有点“犹豫”,不像油车那样一脚油门就冲出去。
尤其是在车流密集的路段,你会本能地保守,不敢轻易去抢道。
再加上充电桩分布不均,有几次为了找桩不得不绕路,心里那股焦虑感又被放大了。
不过,电车的经济性确实让我满意。
一次充满电一百多块钱,油车跑同样的路程可能要三百多。
长途下来省下的钱,足够在目的地吃一顿不错的晚餐。
只是,这种“省钱”是用时间换来的——每次充电半小时到一小时,行程被切割得零零碎碎。
如果你不赶时间,这段空档还能用来休息、吃饭;可要是有急事,那就是折磨。
这一路,我也想起国内外不少类似的案例。
比如今年五一,有车主从广州开到河南,标称1000公里续航的车,高速只能跑七百,途中充电八次,还遇到桩坏了、排队一小时的情况。
欧洲去年圣诞节假期也有电车主吐槽,原本八小时的路程,硬是拖到十二小时才到。
看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烦恼,而是电车长途出行的普遍现象。
但我并不悲观。
想想十几年前的智能手机,刚出来时续航短、信号差、功能有限,可几年后就成了生活必需品。
现在的电车,也许正处在那个“早期阵痛期”。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充电设施已经有1610万个,县域覆盖率97%,乡镇也有80%。
技术上,全固态电池、分布式电驱动这些新方向正在攻关,未来续航和充电速度肯定会有质的提升。
所以,如果你主要在市区通勤,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电车——安静、省钱、环保,停车场和商场的充电桩基本够用。
但如果你像我一样经常跑长途,就得做好心理准备:续航打折、充电排队、行程被切割成一段段。
不过,这些问题在未来很可能会被解决。
等到那一天,电车或许会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让人离不开。
回到这次1100公里的旅程,虽然有焦虑、有等待、有绕路,但也有新鲜感、成就感,还有对未来的期待。
卖掉油车换电车,对我来说是一场值得的冒险。
它让我看清了现实的限制,也让我更坚定地相信,技术会让这些限制慢慢消失。
等到那时,我们的出行方式,可能会彻底改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