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时候会不会觉得,某些成功的故事,总像东拼西凑的神话?从一无所有到改变世界的冠军,这种情节我们听了太多。可王传福和比亚迪的故事,却有点扎人,它比虚构更真实。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这种真实,究竟打动了多少人。
1995年,这是一个颠沛流离的起点。彼时的王传福,一个戴着老框眼镜的研究员,跑到深圳南头,租了个破厂房,带着二十几号人,拆着二手设备开始造电池。如果搁今天,这事会被认为是妄想,毕竟当时的电池行业,几乎是日资企业的天下。王传福那种“赌命”的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日本人聪明,早把目光投向了锂电池这种“危险但未来可见”的新兴产业,甩下了“过时”的镍镉电池市场。而王传福看问题有点不太一样,他盯上了这些“废弃地”中蕴藏的人情冷漠背后的机遇。他懂得,西方那些所谓的先进国,每次弃子时,不光会留些尾货,还会夹杂点“不屑与警觉”的偏见。这是他的机会。
他手下没人脉,也没本钱,更没有最先进的设备,于是顶着巨大的风险走上一条“土法炼电”的路。没钱买自动化线?那就自己从头拆起,用十几个人、几双手,代替别人家用机器干的活。就这样靠着高密度手工改造,他们硬生生把生产成本给打下了去,却一点没丢品质。这有多难你懂吗?就像半决赛拼杀,场场裁判不吹哨让你喘口气,人家耗三分之一体力,你得铆足了全身劲儿,才勉强守住。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997年,摩托罗拉终于找上门来,当时比亚迪的样品引起了一群大佬的好奇,接着是漫长的踩点、对比、再三回头。你能想象吗?半年时间里,他们几乎把比亚迪翻遍,从头发丝细节到原子级分析,试着揭露他们的“性价比”是否有假。结果呢?便宜却靠谱,这草根企业干成了别人不敢想的事。
后来的故事,你大概听过。摩托罗拉成了比亚迪的客户后,爱立信跟进了,诺基亚来了,订单呼啦啦地涌了进来,直接让这家从小破厂发家、从政策灰色带钻出来的企业,一跃成为行业主角。
好嘛,仗虽然打赢了一段,人家的反击拳也来了。2002年,比亚迪刚上市,迎来真正硬仗——被日系电池巨头三洋和索尼告上法庭。一个打的是“专利侵权”,一个怼的是“工艺剽窃”,还拉拢美日市场大搞围剿。就连合作伙伴摩托罗拉,也站到了对立面,把比亚迪逼到角落,要求“输了官司自己赔”。这叫什么?用东北话讲,咱这局,简直“攮头没商量”。
但王传福不是被吓大的,他顶着“名心俱丧”的误报,卯足劲证清白。他手底下的人力工艺,简到堪称“非主流”,因为太原始,几乎撞不上对方的技术壁垒。但偏偏这“不像样”的路子救了他一命。
最后靠着一纸扎实申诉和反诉,索尼苦心经营的专利被判定无效,恶人先告状却自吞苦果,比亚迪反手一记诛心操作,动摇了既有的技术垄断。
从“讨饭”到身家千亿,从地下工厂到领跑全球,这件事放谁身上,都会觉得像玄幻小说一样。然而故事还没完——2003年,王传福这次又豁了命跳进了汽车的大坑。他说,终极决战不是电池,是以电池为底座的新能源汽车。
好家伙,他话刚放出,市场一阵哄笑。彼时,共识是属于汽油车的时代。电动车?什么玩意儿?但王传福没在意,他干了,其他人没干的事,押上了未来的注码。日后车市霸主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不得不承认,这位来自深圳的“对手”,是他最‘后悔小看’的变数。
比亚迪今天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家企业的,它象征着一种中国企业独特的生存智慧。这是“弯道求生”与“逆势重弹”结合体。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任何时候只要骨头够硬、决心够强,办法它就会钻缝而来。科技对一代国家总会苛刻。拒绝他人的规则,拥抱自己的执念,才是终将改变地位的杀手锏。
这一路的失败、破窗与二次起步,换一种思路,还真就“得劲”。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能不能做到,而是我们敢不敢去撞那么多不解的目光,你觉着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