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开门红,汽车业务 2025Q1 营收186 亿元
小米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 28 日正式上市,其强大的动态性能和时尚外形受到市场高度关注。SU7 在 3 月 28 日正式上市,共发布三款车型SU7/SU7PRO/SU7MAX,售价分别为 21.59/24.59/29.99 万元。SU7 外形优雅市场,广受市场关注;动态性能卓越,顶配版本百公里加速 2.78 秒,最高时速可达265 公里每小时,全系续航在 700 公里以上。
车身采用了钢铝混合车身,较多采用了一体化压铸,高强度钢材和铝合金占比超 90%。SU7 除了优秀的机械素质之外,智能座舱、可拓展性也符合市场对小米的高预期,智能语音、可分屏的主控屏、澎湃系统的快捷链接等功能都展现了小米在 3C 领域的功底,此外小米还专为汽车业务成立车载IOT子品类,丰富产品的使用体验。
小米 SU7 上市之后获得巨大成功,目前处于满产交付状态。小米SU7 在2024年交付了 13.77 万辆;进入 2025 年后,小米汽车北京一期工厂进一步排产,Su7在2025 年 3 月之后保持在 2.8 万辆以上的月交付水平。
小米 Su7 热销,助力小米集团营收增长。2024 年,公司口径下,小米Su7在2024年全年交付 136854 台,智能汽车业务实现营收 328 亿元;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交付 75869 台,智能汽车业务实现营收 186 亿元。
小米汽车开门红的原因
小米汽车一经上市就大超市场预期,背后有多重因素的催化。我们认为核心原因有五点:
1、造车布局已久,储备充分;
2、借力庞大的投资生态圈,汲取资源和经验;
3、研发端有整个集团支持,尤其在智能化领域;
4、产品力和产品质量过硬;
5、用户基础好,品牌影响力大等。
小米汽车业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布局了十余年,具备后发优势。最早在2013年雷军两次赴美拜访马斯克,在 2014 年之后,通过顺为投资、小米战投等部门,参与进汽车及其供应链产业;2021 年小米正式提出造车,经过研发、建厂、设计、申请资质等一系列工作,于 2024 年正式发布第一款车型;车型发布后获得成功,小米经受住了市场端考验,并顺利爬产、扩产,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交付目标,小米造车制造端能力得到了打磨。
小米通过顺为投资、小米战投,积极投资汽车产业链,吸收产业资源和经验。小米多年来投资了众多汽车相关产业,领域包括了整车、智驾芯片及系统、传感器、三电、底盘、后市场等,覆盖了新能源车产业的核心环节。
电动车相关研发上,整个集团赋能汽车业务,作为科技领域头部企业,小米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研发上,具备独特优势。资源方面,集团可以给汽车业务提供充足的研发费用,以及产业资源的协同;团队和协同方面,底层算法、AI大模型、车机系统等,都受益于整个集团的技术储备,小米汽车子公司外部依然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子公司内部积极扩充研发团队,目前已有千人以上的智驾研发队伍。
同时作为大型科技集团和汽车界“新人”,小米在造车上相对薄弱的环节是产品设计、制造经验,但小米交出了优秀的答卷,经受住了消费者考验。SU7产品力过硬:外形上采用了经典设计,尽管会承受一定质疑,但避免了外形过于平庸或过于超前,市场端得到认可;轿跑车型对性能、操控、底盘等要求比较高,小米的首发车型展现了优秀的机械素质。产品质量上:一期工厂开工不久便开始满产甚至扩产,小米的制造端稳定性得到了压力测试。
Yu7 正式发布,小米汽车进入广阔的赛道
随着 Yu7 发布,小米汽车进入中高端 SUV 赛道,以20-40 万元SUV 市场为参考,市场规模在 300 万辆以上。20-40 万元 SUV 市场规模在2024 年之前稳步提升,由2020 年的 255 万辆,提升至 2024 年的接近 364 万辆,行业空间广阔。
20-40 万元 SUV 赛道,2025 年 1-5 月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7.80%,2024 年纯电车型销量达到 98.59 万辆。20-40 万元 SUV 赛道,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由2020年的4.41%提升至2025年1-5月的57.80%。其中纯电SUV在2024年累计销量98.59万辆,2025 年 1-5 月为 32.73 万辆。
20-40 万元 SUV 赛道,Model Y 销量显著领先。2024 年20-40 万元SUV 中,前五大品牌分别为特斯拉、大众、理想、丰田、AITO 问界,市占率分别为13.22%、12.03%、11.22%、6.48%、6.48%。车型上,Model Y 领先优势明显,2024 年全年销量达48.12万辆,年销量在 10 万辆以上的车型还有问界 M7、理想L6、大众探岳、理想L7、CRV、途观 L。参考小米 Yu7 在 18 小时内的锁单量24 万辆,接近2024 年ModelY销量的一半。
20-40 万的纯电 SUV 中,Model Y 销量对于 Yu7 以外的纯电车型,领先优势更加明显。在 2025 年 1-5 月,Model Y 销量为 12.87 万辆,第二梯队纯电SUV为乐道L60、智界 R7 纯电、极氪 7X、蔚来 ES6,销量为 2-3 万辆。
对比特斯拉 Model Y,小米 Yu7 在大多数维度下保持优势。对比小米Yu7和特斯拉 Model Y,以低配版为例,小米 Yu7 在价格、尺寸、动态性能、续航、底盘配置等环节上优势比较明显,但是在车重、能耗上弱于Model Y。
产能方面,北京工厂二期即将投产,三期进入规划,武汉、上海生产基地正在推进。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生产基地主要在北京、武汉、上海。北京一期工厂顺利爬产至 30 万台年交付水平;北京二期工厂即将投产,可以吸收Yu7 带来的大量订单;小米近期在亦庄的二期工厂边上,竞拍得到一块超48 万平米的工业用地,有望成为北京三期工厂。此外,武汉、上海基地有大量汽车相关的生产、研发、测试的招聘需求,预计武汉、上海的生产基地正在推进中;另外小米汽车在上海有较多国际业务相关的招聘需求,预计为未来出海做储备。
根据目前小米汽车产能的储备情况,我们预计小米汽车在2025 年销量40-50万台,2026 年达到 80 万台以上。参考目前小米新车型的订单情况,我们预计在小米汽车多个储备工厂的产能大规模投产之前,目前的一期、二期工厂将保持满产到双班制满产状态,预计一期二期双班制满产状态下,可以达到6 万或6万以上的月产量。考虑 2025 年二期产能的爬产,以及 2026 年新产能有望投产,我们预计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 40-50 万辆(具体看产能爬坡情况),2026 年销量有望突破 80 万辆。
小米汽车与供应链的合作情况
拓普集团公司 IBS 项目、EPS 项目、空气悬架项目、热管理项目、智能座舱项目分别获得一汽、吉利、华为-金康、理想、BYD、小米、合创、高合、上汽等客户的定点。
华域汽车汽车内饰、电驱动铝壳盖、传动轴、前副车架、制动卡钳、车灯、电动空调压缩机等新获特斯拉、蔚来汽车、BYD、小鹏汽车、小米汽车等相关车型的部分配套供货。均胜电子 244 公司与小米汽车有相关业务合作。
万向钱潮公司等速驱动轴产品已经供货给小米汽车。
银轮股份公司新拓展小米汽车等客户,已经获得客户多个热管理产品定点。
奥特佳 公司预计将向小米提供汽车热管理产品。博俊科技 113 有部分产品通过 Tier 1 客户间接供货小米汽车。
模塑科技 公司参股公司北汽模塑(持股 49%)是小米汽车供应商。
海泰科 公司专注于汽车注塑模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客户包含小米汽车。
无锡振华公司和小米汽车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子公司廊坊工厂主要为小米汽车配套服务,提供车身零部件
富特科技小米汽车是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
卡倍亿公司的部分产品 已被应用在小米汽车上
富临精工 公司与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国内主要自主品牌及合资品牌建立了客户合作关系。
飞龙股份 民用领域主要客户包括小米汽车等
华阳集团 小米是公司重要客户之一
金博股份 公司与小米汽车等重点客户建立了深入合作关系
精锻科技公司产品主要配套于奥迪、奔驰、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克莱斯勒、沃尔沃、北美电动车大客户、蔚来、理想、小鹏、小米、长城、奇瑞、吉利、比亚迪等终端客户
长华集团 公司同金博股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开拓碳陶刹车系统应用市场
豪能股份 直接或间接配套于国际、国内的主流汽车品牌,如比亚迪、问界、小米、理想、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红旗、长城、吉利、长安、奇瑞、重汽、福田等
保隆科技配置空气悬架车型,包括小米 SU7 部分车型
常熟汽饰公司的新能源客户持续增长,与比亚迪、特斯拉、大众、奔驰、宝马、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北汽极狐、奇瑞新能源、小米等保持稳定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凌云股份 向小米汽车提供热成型和保险杠产品
金鸿顺 子公司新思考是微型驱动马达头部企业,产品应用领域广泛,正在积极布局汽车电子行业,并已实现产品批量出货,终端客户包括小米汽车
经纬恒润 公司与吉利、一汽集团、北汽集团、江铃集团、上汽集团、东风集团、小米、安通林等国内外知名大型整车厂或一级供应商存在业务关系
天汽模 公司是小米汽车的二级供应商,向小米的一级供应商提供部分车身零件
鹏翎股份公司将为小米汽车配套流体管路产品。
双林股份 公司的部分内外饰件产品已间接供货小米汽车,但是尚未实现量产。
凯众股份 公司的减振产品与小米汽车有同步开发业务,公司投资的炯熠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在线控制动产品领域与小米汽车也有同步开发业务。
德迈仕 公司产品不直接供应给小米汽车,公司生产的 1 款方向丝杠最终用于小米汽车中。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