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很多人可能还记得那么个年代,想买台本田或者丰田的热门车,那可不是件容易事。
去4S店里,不仅得陪着笑脸,有时候还得主动提出加点钱、买些装饰,才能比别人早点提到车。
那个时候,“一日本田,终生本田”这句话,在许多车主心里分量十足,代表着省心、耐用和品质。
可谁曾想,这才没过几年,整个汽车市场的风向就彻底变了。
看看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简直让人大跌眼镜:本田和日产在中国的销量,跟去年同期相比,直接就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就连一直稳坐钓鱼台的丰田,也顶不住压力,销量下滑了快7个百分点。
这不禁让所有人都开始琢磨一个问题: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日系车,难道真的要被我们自己国家的国产新能源车给彻底打败,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咱们先不谈感情,就看看这实打实的数据有多么残酷。
根据公布的销量信息,本田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直接让它的销量规模倒退回了整整十年前,也就是2014年的水平。
这意味着,本田在中国市场辛苦耕耘了十年,结果一夜回到解放前。
而它的难兄难弟日产,情况则更加糟糕,销量惨淡到直接让人想起了2008年,那个时候中国的汽车市场规模和现在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即便是家底最厚、一直被看作是日系车标杆的丰田,虽然总销量数字依然庞大,但那近7%的跌幅,也像是一张优异成绩单上突然出现的不及格科目,清晰地写着“颓势”两个字。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了,这更像是一场针对整个日系阵营的集体性冲击。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为什么曾经的“优等生”会突然集体掉队?
其实,答案说简单也简单,核心就两个字:电动。
更准确地说,是日系车企们在中国这场轰轰烈烈、日新月异的新能源汽车革命浪潮中,集体出现了严重的战略误判。
他们就像是站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站台上,当名为“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列车呼啸而来时,他们却在犹豫、在观望,甚至还在讨论自己手里的那张“燃油车”旧船票能不能登上这艘新时代的巨轮。
等他们终于反应过来,想要买票上车时,才发现列车早已加速远去,连车尾灯都快看不见了。
这第一刀,就狠狠地砍在了价格上。
在过去那个燃油车独霸天下的时代,日系车凭借着发动机技术成熟、油耗低等优势,在定价上一直很有底气。
但是现在,游戏规则被彻底改写了。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直接不按常理出牌。
一台秦L混动车型,搭载了最新的DM5.0技术,官方宣传的油耗低得惊人,续航里程又长,可它的起售价,直接被压到了10万元以内。
你再回头看看日系品牌同级别的混合动力车型,价格普遍要高出五万甚至更多。
这笔账,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
这就好比你去买一部手机,旁边柜台的国产品牌,性能顶级,屏幕、拍照、充电样样都强,卖三千块;而另一边的国际大牌,功能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却要卖五千块。
面对这样的选择,绝大多数理性的消费者会用钱包投出自己的一票。
所以,当本田的高管都公开承认,在定价策略上已经完全无法与中国品牌竞争时,这并非客套的谦虚,而是被市场现实无情敲打后发出的感慨。
如果说价格是硬伤,那智能化就是日系车现在最大的软肋,是那种从根本上动摇其产品竞争力的短板。
这方面的差距,体验过的人都深有感触。
你坐进一台最新的日系车里,看着中控屏幕,点击一个应用程序,它可能需要慢悠悠地反应一下,操作起来的卡顿感,仿佛让人回到了十年前使用早期智能手机的时代。
可与此同时,我们的国产车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在十几万、二十万价位的车型上,高速公路上的自动辅助导航驾驶(NOA)功能,都已经快要成为标准配置了。
你只要在高速上设定好目的地,车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完成变道、超越慢车、进出匝道等一系列操作。
这种过去只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场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技术代差,直接导致了消费者购车观念的颠覆。
以前人们买车,总喜欢讨论发动机技术、变速箱匹配,关心的是机械层面的东西。
而现在,特别是年轻人,走进店里,可能第一句话问的就是:“这车的智能驾驶用的是什么芯片?算力有多高?支持城市NOA吗?”当一个品牌引以为傲的核心优势,已经不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时,这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更让日系车企难堪的是,他们过去赖以生存的最后一张王牌,也就是所谓的“品质神话”,现在也开始出现裂痕。
去年,东风本田因为燃油泵的质量问题,一次性宣布召回了超过85万辆汽车,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它一整年的销量。
“开不坏的本田”这块金字招牌,在这次大规模召回事件中,无疑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当然,他们也意识到了危机,也想奋起直追。
比如本田就宣布投资上百亿,在武汉建设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摆出了一副要全面拥抱电动化的姿态。
可结果呢?
他们推出的首款寄予厚望的纯电动车型“烨S7”,上市后市场反应平平,并没有激起多少浪花。
反观我们的新势力品牌,比如极氪007,不仅设计前卫,连激光雷达这种高阶智能驾驶硬件都给你配上了,科技感和产品力直接拉满。
日系车企的这种追赶,总给人一种慢半拍的感觉,就像是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时代,才想起来要推出一款功能更强大的按键手机,时机已经完全错过了。
在内外交困之下,甚至传出了本田和日产这两家斗了一辈子的老对手,可能要商谈合并以求自保的消息。
这种操作,无异于向外界暴露了他们内心的虚弱和焦虑,说明单凭自己,可能已经没有信心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活下去了。
而追溯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他们那种层层上报、反应迟钝的官僚化决策体系。
一个在中国市场的合资公司,想要根据本地用户的习惯,对车机系统做一个小小的优化升级,可能需要把方案报到远在东京的总部,经过漫长的会议讨论和审批流程,等个大半年才可能有结果。
这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是不可想象的。
在我们这里,一个新势力车企可能一个月就能通过在线升级(OTA)给车辆增加好几个新功能。
等你那边的审批流程走完,市场格局可能都变了好几轮了。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理想汽车凭借对家庭用户的精准定位抢占高端市场,看着特斯拉用极致的产品力霸占销量榜单。
现在,这股寒气甚至已经吹回了他们的日本本土市场,销量同样出现了大幅下滑。
这种裁员、减产的操作,与其说是主动的战略调整,不如说是被市场逼到墙角后,不得不采取的被动防守。
归根结底,这不是某一款车的失败,而是一个旧时代的造车理念,在新时代的消费需求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力不从心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