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芯片上车!奥迪高管科普“炮轰”

芯片安全引热议

最近,一汽奥迪销售公司的高管李凤刚说的一段话在汽车圈里炸开了锅。他说,消费级芯片和车规级芯片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还强调“汽车可不是快消品,奥迪绝不会拿用户当试验品”。这话听起来挺实在的,在业内也被认为是技术上没什么争议的“实话”。但偏偏是在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候说出来,一下子引发了大家对核心零部件安全标准的大讨论。

消费芯片上车!奥迪高管科普“炮轰”-有驾

车规级芯片严苛要求

李凤刚的核心观点是,车规级芯片和消费级芯片在技术要求上差别非常大。他特别强调,真正符合汽车标准的芯片,必须通过AEC-Q、ISO 26262和IATF 16949这些国际上非常严格的认证。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而是因为汽车本身对性能和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这是硬性门槛,不是靠想象就能达到的。

这两类芯片最大的区别,其实就在于它们的工作环境。消费电子一般是在室内用的,温度湿度都比较稳定,而汽车可不一样,它得在各种极端环境下工作——比如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或者地表六七十度的高温;还要面对暴雨、沙尘,再加上一路上的颠簸震动。再加上汽车内部复杂的电磁环境,对芯片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要求比消费级芯片高太多了。

另外,消费级芯片的设计寿命通常也就三到五年,跟着产品更新换代走。但汽车不一样,它是一个耐用消费品,使用寿命动辄十年甚至十几年。如果一辆车其他部分都没问题,但座舱里的芯片提前坏了,那对用户来说不仅是麻烦,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消费芯片上车!奥迪高管科普“炮轰”-有驾

车规级芯片安全要求

最大的争议点,其实还是在“安全性”这个问题上。像手机、平板这些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果出点毛病,最多就是用起来不方便,顶多是数据丢了或者系统卡顿。但车子不一样,尤其是高速行驶的时候,如果智能座舱的芯片出了问题,那可能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后果就严重多了。

根据一些数据对比来看,消费级芯片允许的缺陷率可以达到500PPM(也就是每百万个芯片中有500个有问题),而车规级芯片的要求就严格得多,必须控制在1PPM以下,也就是每百万个里面最多只能有一个有问题。正因如此,李凤刚也再次强调,在奥迪的造车理念里,安全是根本,绝对不能为了新技术去拿用户做试验。

奥迪高管这番话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可能和最近小米YU7的爆料有点关系。据说小米YU7这次没有用行业里比较主流的高通8155或者8295这种车规级座舱芯片,而是用了高通骁龙8 Gen 3,这是一款常见于旗舰手机和平板上的芯片,性能确实很强,工艺也是4nm的。但问题是,它原本就是消费级的定位,能不能扛得住汽车那种严苛的环境,就让人有点担心了。

有网友还开玩笑说,小米这次连“车规级纸巾盒”都出来了,跟这个芯片放在一起对比,挺有意思的,也带点调侃的意思。

消费芯片上车!奥迪高管科普“炮轰”-有驾

小米YU7主板测试标准

面对外界的质疑,小米官方也给出了不同的回应。他们表示,小米YU7车型的核心主板已经通过了AEC-Q104的车规级测试,而且测试标准比行业要求还要高。这个测试覆盖了超过17种严苛的环境,总共经历了280多个测试场景,强度是普通标准的两倍以上。小米还承诺,这款主板在10年内不会出问题。不过,到底能不能兑现这个承诺,还得看用户以后实际用起来的反馈。

消费芯片上车!奥迪高管科普“炮轰”-有驾

芯片技术路线之争

这场关于芯片的争论,其实说白了就是汽车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较量。一边是以奥迪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为代表,他们坚持的是以功能安全为核心、经过时间检验的车规级标准;另一边则是像小米这样的新势力,想靠消费电子领域更先进的制程和算力,通过加强测试来重新定义车用芯片的安全标准。

其实,技术路线的选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现在智能汽车发展这么快,关键是在保证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怎么把消费电子那边的先进技术合理地融合进来,这成了所有参与者都要面对的问题。就像之前增程式技术被说成“落后”一样,这种争论也不会很快有定论。最终的结果,还得靠市场慢慢验证,靠用户的信任一点一点建立起来。

安全与创新的较量

汽车网评说,造车新势力们带着一股“重新定义”的劲头,想要打破传统安全体系的限制。而像奥迪这样的老品牌,则靠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稳稳守住功能安全的底线。这场关于芯片的争论,表面上看是技术路线的选择,但其实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汽车行业在智能化大潮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追求创新和速度的同时,我们有没有真正把用户的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这场争论的答案,不会只是纸上的数据或者广告里的口号,而是要靠一辆辆车长期稳定的性能,以及用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信任来证明。这份关于安全的“答卷”,其分量远远超过了任何性能指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