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被疯狂讨论:去年某造车新势力年销10万辆,亏损却直接飙到百亿级别。这事儿听起来就离谱——卖了10万辆车,平均一辆车亏100万?这不是在造车,这是在烧钱啊!不少人看完新闻直接断言:完了,这些造车新势力根本不行,注定活不下去。也有人嘲讽,这是“PPT造车”,别说赚钱了,连个正经商业模式都没有。光靠融资活着,迟早凉凉。
但真就这么简单吗?这事儿拆开看,或许没那么吓人。
先捋清楚,这些亏损数字从哪来的。一般来说,一家公司亏损主要看两块:一是收入少,二是支出大。收入这里,造车新势力的路子大家都懂——主打新能源车,靠卖车赚钱。10万台销量听着不少,但摊到整个市场,其实真不算大头。传统车企一个月可能就卖几十万台,动辄年销几百万。所以,造车新势力目前体量小,收入自然没有那么高,导致亏损看起来更吓人。
再看支出。造车是个重资产行业,研发、生产、销售哪块都烧钱,尤其是新能源车。为什么?因为这些新势力要从零开始建东西:造工厂、搞研发、搭供应链、建充电网络……这些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而且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想杀出重围,营销、品牌推广也得舍得花钱。还有补贴政策,很多公司在补贴到期前拼命提车,短期内拉高销量,但利润空间被压得很低。换句话说,他们现在亏的这些钱,很大一部分是“战略性亏损”,为了把市场份额抢过来,后期再慢慢盈利。
有些人会问,那旧玩家呢?传统车企不也一样在转型新能源吗?他们怎么没亏成这样?这其实很好理解。传统车企的油车业务依然是盈利的大头,新势力没有油车这个“现金奶牛”,只能靠新能源单打独斗。再加上传统车企早就有完善的生产体系、供应链和渠道,现在切换到新能源,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东西,不用像新势力一样从零起步。这就像跑马拉松,传统车企一开跑就在中段,新势力得从起点追上来,自然会花更多代价。
再说个细节,亏损大,并不代表公司没脑子乱花钱。拿研发来说,造车新势力的研发投入比例普遍高得吓人,有些甚至高过科技公司。这些钱用来搞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一旦技术成熟,未来盈利点也会大大增加。而传统车企的研发比例低得多,因为他们的技术积累够厚,很多东西只是在原有基础上优化。
这里可以对比几个典型例子。像特斯拉,刚起步那会儿亏得更惨,十几年都没盈利,账上随时可能空。但它通过不断砸钱研发、高端车型铺路,最后靠量产Model 3,成功跨过了盈亏平衡点,现在已经是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反观某些造车新势力,虽然同样在亏损,但能看出它们也在尽力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优先投入技术攻关和用户体验提升,而不是盲目扩张。
不过,并不是所有新势力都能撑到盈利那天。有些公司确实存在“花钱没谱”的问题,比如疯狂扩张时盲目建工厂,结果产能过剩,资金链直接断裂;或者营销投入过高,实际产品却拉胯,客户只来一次就跑了。对于这些公司,亏损确实是灭顶之灾。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造车新势力巨亏,是不是活不下去了?真要分情况看。对一些从头到尾没有战略规划、只是靠融资混日子的企业来说,这些亏损完全是把自己坑死。而对那些真正在研发、生产、服务上下功夫的玩家来说,这种亏损更像是“前期投资”。像特斯拉那样,咬牙挺过来,后面可能就是一片蓝海。
最后一句,不要被表面数字吓到,更别用亏损来简单判断一家车企的生死。关键还是看它怎么花钱、能不能找到突破口。毕竟,赚钱这件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市场也不会无限宽容,烧钱归烧钱,但眼见着市场越来越卷,留给新势力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