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也不过才七天,但汽车圈天天都有新闻,9月7日一口气冒出四款新车消息,这架势,活脱脱的甩锅天字第一号大事。你要说中国汽车这几年不卷,谁信?连“老大哥”——五菱上汽,跟新晋智能大佬华为都联了手,预告自家的首款合作车,直接整了个大动作,把四面八方的目光全吸过去了。
先甩开数据参数那些复杂东西不谈,放在路上,开车的人到底关心啥?我自己骑小电驴,坐公交,打车,最大的想法其实就是一点:这玩意省不省心、实不实用、坐着舒服不舒服。可今儿你看看厂商的劲头,一个比一个聪明:乾崑智能,鸿蒙座舱、激光视觉、英伟达芯片、大彩电那样的HUD显示,哪怕微型小车也塞进手机互联、全液晶仪表、车道辅助。问你服不服?
话说回来,新车扎堆,到底有啥门道?是市场回暖了,还是厂家着急内卷?不如咱简单一件件捋,琢磨琢磨背后的“小九九”。
你比如说这回最热闹的,还是五菱和华为首款合作的宝骏华境S。要问我:为啥传统大厂要和做手机的绑在一块?我觉得根子就在一个“卷”字,一台车你再怎么省油、再怎么皮实,家用领域不是早就你们把竞争玩明白了么?再往下拼就是拼谁更懂年轻人,谁敢往“智能”“高科技”上玩花活。所以,华为的乾崑智驾就成了热门筹码——大家都晓得以前买华为手机图个啥?图它通信技术、玩得转、不卡顿。现在移植到汽车上,成了“全车智能”。
可是这些新名词堆出来,作为用户,到底我图你啥?有时候我就在想,华为这波和五菱的合作倒是像手机圈的“机海战术打互联网品牌”。在智能驾驶刚冒尖的时间点,五菱那边有成本优势和制造能力,华为这边懂软件、算法,还有一堆数字底层的专利,两家联手,实际上是在拿着流量硬往传统造车泼一桶“智能水”。你说,标配激光雷达和鸿蒙座舱,这不是让一堆合资大厂的合资SUV都得后退一步?
可是,一个问题冒出来了:如今智能驾驶是个好噱头,但真正用的时候,真有多少人日常生活里离不开自动泊车,甚至是自动导航、自动变道?我身边好多人都说,市区交通这么乱,自己手里头总是要给车“看着点”,自动辅助再牛,有个难点它反应慢半拍。说归说,看上去智能,买单靠大家的钱包——可是真要让一批没那么懂智能的中年买家直接转用高科技,恐怕短期还得时间和习惯来慢慢调校。
反过来你看看长安逸动的新款,有的放矢,价钱压在合资车底下,7万多就能落地,而且外观升级、内饰加大,加座椅加大屏,还给上了各类智能安全。你要说它多有黑科技倒不一定,但定位准,冲着家庭、预算有限的新换购人群去走。一个小细节值得玩味:这回逸动除了油改,还搞了个插混版本。1.5T发动机+电机,主打“可油可电”,让用户选型更灵活,既能日常通勤,又能节省用车成本,还和政策贴合。你说现在加油站充值几百能跑多久?混动车型出来,多少算算账,直接跳过“电池焦虑”——这是把用户“用钱砸成买单机器”的路子。
再往高端点看,现在新车高配都塞什么?全景天窗、哈曼卡顿音响、14.6英寸大屏、氛围灯、座椅通风、加热功能……要不说中国品牌“服务升级”,一台车活活搬出咖啡厅的感觉。可是有人想过没,真正买车人是想得这些花里胡哨,还是到点下班回家接娃、买菜、出门早晚高峰好停车?或者说,这些花活虽然看着高级,到底有多少成了“鸡肋”?我倒是觉得,市面竞争烈了,这些配置越来越像一种“入场券”,你不标配出这些,很快就被淘汰。
说到“高端进攻”,还得聊一下领克Z10 EM-P。现在车圈“智能新能源”四个字,简直快变进门暗号。领克这回直接扔出了插混中大型轿车。看参数,390kW的动力,零百加速不是十秒,是四秒级,座舱用Flyme Auto和8295车机芯片,还有25.6英寸的HUD头显,听得人直窒息。有人奇怪:国产车花上20出头的价格,配置能对标合资品牌四五十万的BBA,到底图啥?我想其实图的是一种国货自信感。年轻人坐进来,不怕被亲戚朋友“瞧不起”,还敢炫一炫:“我这国产吊打进口。”
但讲到这里,又有另一个问题仨:千里浩瀚智能驾驶,这是拼“算法”,但普通司机能体会到差距吗?在一线城市拥堵路段,车与车之间离老远,加塞乱变线比比皆是,智能驾驶再牛,也得看现实路况兜得住不?有“卷”是好事,但卷着卷着别卷成“没有买家需要的方向”,否则十几年后的淘汰赛更加残酷。
最后还剩下个睿蓝蓝气球,别看它体型小,一台蓝气球,目标人群投的是上下班代步、接娃买菜、大学生通勤的小圈子。你别看它只有30kW、210km续航。可是坦白说,从北上广深这样的年轻人实际需求出发,微型电动车其实特别适合城市里短途通行——好开,好停车,车体小,养车压力低,一个月电费一两百块,自己修修补补也省心。前两年五菱宏光MINIEV已经掀起一波旋风,这回蓝气球又往智能化进一小步。我觉得就这个细分市场,还得再拉深一层,价格亲民+皮实耐用,国人要的就是一个“方便”。
说了这么多,回头看一圈,这几家车厂实打实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中国用户要的车? 有人说,中国人花小钱想要买大车,配置还要多、颜值别low,人家开出去要面子,上下班得省油(或省电),家里老小都得舒服。讲真,这几家新车瞄的都是这一盘棋:智能化往上拉,成本和价格不要推高,配置一步到位。这是把中国市场的“实惠”“面子工程”和“科技范儿”多点结合的共识。
但我有时候还是忍不住想问: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绑定的未来,是不是有点“技术幻觉”?总觉得参数卷得飞起、媒体口头宣传也高大上。但现实里老百姓买单的道理很简单:好用、实用、省心、能省钱。硬塞一泡功能堆砌,却没解决日常困扰的,比如城市限电、充电桩紧张、养修成本、长途焦虑,这才是真问题。
所以,新车层出不穷倒是好事,市场才有选择。但比拼的不单单是谁更大屏幕、谁更激光雷达、谁更全场景AI,更该关注的,是不是能让一户三口之家,在下班回家的十公里路上,觉得开这台车的过程不累,遇到堵车不焦虑,停车有点小辅助就很好,夏天一会就能凉爽,冬天开不会冻脚。别到最后全员上云、全员互联,大街上堵得你只能对着落地窗的大屏发呆,连音响开好都成了负担。
再反过头想,是不是中国汽车应该多一些“减法思路”?有些功能加还不如不加,能不能让消费者自己选装?毕竟老百姓的钱再多,也不是给厂商“玩科技过家家”用的。谁能抓稳这个度,谁将能成为新的“爆款”。
市场风起云涌,各家都使劲拼命,用户才最有得选。但最终汽车还是要回归“工具”,服务好人的出行和生活。至于彩屏、AI、激光雷达这些风头劲劲的东西,有个性也无妨,但别忘记,能用且易用,才是真赢。
所以,新车亮相,都是厂商的“秀场”。到底谁能笑到最后,用户说了算。这才是9月7日四款新车扎堆的最大意义。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