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一场围绕汽车芯片的国际博弈,让全球的车企如临大敌。德国媒体罕见直言不讳,狠批荷兰政府的一项政策是“一步蠢棋”,直接导致了全球汽车制造业供应链的动荡。而这一事件的导火索,竟是一家中国封装工厂和其荷兰总部之间的争端。至于谁获利、谁得不偿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欧洲制造业显得如此焦虑不安?又为何连美国都意外“让步”,暂停了相关规则?这些疑问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荷兰真是急了,在中美釜山会谈前夜,居然祭出一招看似理直气壮却又充满争议的“大招”:全面停止向安世半导体中国东莞封装厂发送晶圆。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他们给出的理由居然是“当地管理层未能遵守合同约定的付款条款”。乍一听,有点像家长教育孩子那句“你再无法无天,就不给你零花钱了”。但稍微挖掘清楚点,你会发现这简直荒谬:安世中国早就实现了独立运行,并且以人民币结算,荷兰总部连一分钱都收不到。所谓的违约,不过是荷兰方面试图封锁对中国供应的另一种奇怪借口罢了。
这个“大招”的真正意图却耐人寻味——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焦虑和不安,竟让欧洲老牌经济强国铤而走险,冒着得罪全球汽车巨头的风险,选择自绝于发动机、变速箱等芯片需求旺盛的供应链体系之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令人不寒而栗。
层层剥开这场国际争端的“洋葱皮”,就能看到欧洲制造业正在上演的困兽之斗。事实上,荷兰控制安世半导体的这场戏,从最初就显得极为不合理。有人将其比作一位无端质疑自己的租客的房东,不愿意承认自己合同失信在先,却试图威胁对方“断水断电”来逼其乖乖缴房租。这哪是契约精神,分明是现代版的“三道执法”:一手撕合同,一手扣货!
更让全球吃瓜群众乐不可支的是,荷兰断供晶圆的最终结果并不是压垮安世中国,而是“引火烧身”。东莞封装厂早有准备,转向了中国本土晶圆供应商。那些国际巨头汽车制造商,包括奔驰、大众、福特和日产等,本就在为芯片荒束手无策,如今更加雪上加霜。至于荷兰总部,别说现成替代方案,就连生产的芯片外销都卡在监管审批的门槛上,哪怕货物堆积如山,也无法流向最终客户。此时此刻,不少车企老板恐怕瞪大了眼睛质问:这是闹哪样?难道乃们要在全球化的经济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别忙着嘲笑,看看荷兰方的操作,再看看背后欧洲产业结构的变化,或许你会发现,他们的行为虽然荒唐,但却是某种深层次恐惧的天然产物,而这种恐惧直接改变了全球制造业的布局。
历史就像一个循环,细究欧洲的脱轨行为,你不难发现当前的困境和其背后的“殖民惯性”。这是一种长达几百年的历史遗患。欧洲凭借工业革命的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制造业曾是他们称霸世界的重要资本。不少国家甚至沉浸于过往掌控全球生产链的荣耀,至今未能适应现代的全球化规则。
但现实已经变了。俄乌冲突成了一次“灾难大考”,而考试成绩却让人直冒冷汗。早在2022年,乌克兰战争耗尽了北约的军事物资库存,迫使德国、法国等国发现了一个尴尬的事实:一旦与俄罗斯打消耗战,欧洲的制造业根本就跟不上了。这还是战争资源的问题,而更广泛的工业领域情况也不容乐观。在汽车行业,戴姆勒、大众等德国巨头都是全球先进制造的象征,而如今却是长期需求得不到满足。
中国制造业这边耳听六路、眼观八方,从科研和工业链逐步实现了技术赶超。仅凭芯片领域,中国的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都在全球范围内争得了一席之地。加上东莞工厂的顺利独立运作,欧洲车企垄断制造业链条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换句话说,与其说荷兰是“玩蠢招”,不如说是带着“殖民时代的脑袋”硬碰现代化的坚壁清野,注定撞个头破血流。
就在大家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的时候,10月底的一场中美在釜山的会晤,让事态突然反转。美国宣布暂停实行此前的“50%穿透规则”,这直接导致荷兰关于强占安世的“法理”基础瞬间崩塌。什么是“50%穿透规则”?简单点说,就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公司的限制政策,它规定若公司股份有50%以上控制权在外资手中,就必须遵守美国的技术出口禁令。中美峰会的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政策修订,却在国际新闻圈激起轩然大波,同时也让本次安世事件多了一层意味深长的选择题。
荷兰是否低估了中美联合的潜在风险?欧洲有意对中国技术封锁,千算万算,却没想到“背靠大树乘凉”的美国会在关键时刻打一次“和稀泥”,间接削了欧洲盟友的牛角。结果荷兰的砸场子行为就像陷入漩涡的藤蔓,拔也拔不出,转头只能看着中芯和华虹大规模吞并市场。至此,荷兰表达强硬却无以为继,反而让自己的恐惧暴露无遗:一个正试图保持老牌制造业荣耀的国家,却因为错误的全球化操作,被倒逼着退出局面。
表面上荷兰的涉事工厂已经认命,东莞的半导体产业也实现了“国产化”的逆袭,一切似乎回归表面的平静。丢失供应链掌控权的长期后果,恐怕将让欧洲遭遇更大的经济寒冬。芯片制造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而中国早有应对战略,限制稀土镓锌等关键金属的出口,以此直击欧洲制造体系的命脉。这意味着,哪怕欧洲试图“硬气”起来再重新起炉架灶,也会发现少了原材料,芯片产业根本无法重建。
这一切直指全球化的一个现实:曾经主导权扩张的旧格局不复存在,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反制逼迫传统强权重新定位自己的战略、调整话语权。更尴尬的是,欧洲各国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矛盾、水火不容的现状也加剧了这种裂痕的不可修补性。法国和德国之间在汽车芯片供应及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分野……存在关于中国贸易问题的不同态度,诸如此类的分裂,正让他们的困兽挣扎更加明显。
荷兰对安世的断供事件本是出于利益考量,试图两边施压以重夺主动权。可惜,现实并不支持他们的算盘。昔日高高在上的欧洲如今已成全球经济链条中的一环,试图拿断供威胁中国,却连“牌桌”上自己的席位都栽了个跟头,不仅害人害己,还让人看到了当下西方话语权的危机。问题在于,这场失能的工业链争端,是因为早有准备的中国而完好无损,但若下一次有类似挑战,我们能否大获全胜?
荷兰的此次“昏招”虽然让世界车企吃了不小的苦头,但是从自身的操作中,它到底得到了什么实际的好处呢?而你怎么看待这样“损人又害己”的全球博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