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纳街头飘满中国广告,可不少老板却偷偷准备跑路。”
2025年的阿斯塔纳,零下二十度,电动车门一关,车地板不再抖,连报站都是中文女声。小卖店收银台贴着蓝色支付宝二维码,店员用哈萨克口音说“扫一扫”。我买了瓶热红茶,扫码页跳出来的是国内双十一广告,恍惚以为自己在呼和浩特。
可就在同一座城,老王蹲在酒店楼梯间,把合同翻得哗哗响。他搞矿石运输,前年签的协议,机器全进场,活也干完了,到现在尾款只收到三成。他去法院递诉状,窗口只收材料不答时间,回来一算,律师费比尾款还高。老王叼着烟叹气:来时老板,走时难民,一点也不夸张。
官方吹的数摆在那儿:260亿美元存量投资,5000家注册中企,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破300亿。听起来像大联欢,可落到单个小公司身上,就是另一番滋味。一位做风电的朋友说,项目批下来那天,当地合作方突然要求再加一条“社区共建基金”,一口气掏走合同额的百分之五,说是给乡里修路。不掏?环评表就卡着不盖章。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腐败。确实,从办证到通关,每一道闸口都可能伸出一只手。哈萨克斯坦也设了反腐局,还让官员晒家产,可潜规则像地鼠,砸下去一个,又从旁边冒出来。企业主私下调侃:我们不是来投资,是来交保护费,只是收据开不出。
更深一层的阻力在部落。苏联时代硬把部落打散,解体后旧血缘又悄悄长回来。地方大项目动不动就被“自己人”盯上:你可以来干活,分红得按我们的规矩。中资因为不懂这些暗号,常被卡在半截。项目谈得火热,突然冒出某个长老侄子要入股,股份不高,话语权却要一半。你不答应?批文就“技术调整”,能拖到你资金链打哆嗦。
有家企业做光伏板,前期顺利,土建都动了,市里突然开听证会,说光板反光影响牧民放羊。牧民代表来了十几个,一半不会说哈语,全用俄语读稿子,一读就是三小时。企业主回头一查,发现组织听证的中介公司大股东正是最初拉他入局的本地伙伴。摆明了就是“你不让利,我就给你加戏”。
文化错位也疼。中资企业在国内习惯了“今晚必须出图”,到这儿却撞上“明天再说的太阳”。一位车企销售经理吐槽:他们推出零首付买车,结果客户把车开走就消失,GPS被拆,坏账堆成山。催收电话打过去,对方很淡定:车是我兄弟在开,你找他。兄弟又是谁?没人知道。当地人讲究“当下爽”,分期合同在他们眼里跟口头约定差不多。
工厂里更明显。中国班长想让工人加班到八点,工人五点就关机器,理由简单:天快黑了,老婆等我回家烤肉。国内那套“狼性”到了草原直接变哈士奇。企业只好从国内拉人,护照一收,宿舍一锁,表面安静,劳资纠纷的种子也种下了。
有人把问题归结为“游牧思维”,我看更像两套时钟对不上。我们这边滴答滴答催进度,他们那边太阳走到哪儿算哪儿。一个拼命卷,一个懒得卷,齿轮永远咬不紧。价格战也失灵:你把货降两成,对方老板耸肩说“本来赚得就够花”。卷了个寂寞。
大国企能源项目相对舒服,油气管线、炼厂改造、风电园,动辄几亿刀,哈中央直接开绿灯。可真正落地时,地方税局、环保局、草管局轮番来喝茶。奇姆肯特炼厂改造那会,光废渣堆放点就换了四次,每换一次,重型卡车多跑五十公里,一年下来运费烧掉预算的百分之八。问原因,对方摊手:牧民说会压坏牧草,那就换地儿吧。
新能源听着清爽,其实也被部落切蛋糕。国家电投在南部搞的500兆瓦风场,塔筒刚立起来,附近村子就拉横幅要“生态修复金”,金额开得跟项目利润差不多。企业一算账,IRR直接掉到银行利息以下。最后谈成折中,每年掏一笔“社区赞助”,换村民不再举牌。
2024年投资数字一度被传“腰斩”,其实是市场自己吓自己。全年还是投了37亿,只是没达到某些券商吹的“80亿神话”。能源板块就吃掉了过半,剩下留给民企的蛋糕本来就小,还要被层层刮油。于是出现怪象:中石油继续加码,中小民企却悄悄撤人。
撤也不是说走就走。老王把设备挂在二手市场,发现买家全是本地“关系户”,压价压到骨折。想运回国?铁路车皮排队半年,保险和关税再加三成。最后只能半卖半送,权当交学费。朋友圈里,他发了一句:来时老板,走时难民,配图是机场候机室的塑料椅子。
留下的也有狠角色。有人干脆娶当地媳妇,孩子送进俄语学校,自己每天跑部落长老家里喝奶茶,把“兄弟”叫得比亲哥还亲。项目推进反而顺了,但该给的“茶水费”一分不少。他总结:在哈国混,技术只是门票,血缘和人情才是VIP通道。
政府层面其实看明白了。2024年修订《投资法》,把“本地化比例”硬提到35%,还要求外籍员工逐年递减。表面鼓励技术转移,骨子里是怕中资把产业链全端走。北京也派了工作组,专门提醒企业“合规经营”,别动不动就塞红包。可只要基层办事还得托人,红包就会换马甲继续飞。
最尴尬的是那些幻想复制国内打法的人。以为把快递柜、社区团购照搬过来就能爆赚,结果连仓库租金都收不回来。本地年轻人刷着Tiktok,看完折扣下一秒就关手机,根本不囤货。需求没卷起来,供应链先卷死自己。
回头再看满大街的宇通公交、小米门店、支付宝二维码,热闹是真热闹,可热闹背后的账本只有老板自己清楚。有人笑称:这是县城级中国化,问题县城的亲戚还能讲理,这里的老乡讲的是部落。
所以,别被街头的汉字招牌骗了。哈萨克斯坦确实在向东看,但它看的从来不是某一家企业,而是谁能把技术、资金、人情一起打包过来,还得让它觉得“我没吃亏”。想单枪匹马闯市场?部落的大门随时能合上。
老王在机场排队托运,前面的小伙子回头问他:哥,下次还来吗?老王咧嘴:庙还没建完,香火钱倒烧光了,你猜我还来不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