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吧,今年前八个月,我每天上下班都能感受到点不同。街上的车,摆在那儿,似乎变多了。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销量迎来了首次同时突破2000万的大关。这一串数字,听上去挺神秘,但实际上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火. 产量2105万辆,销量2112万辆,增长幅度都在12%左右。
我记得一次,跟销售小张聊起这事,他说:你知道啊,今年买车的人多了,很多是第一次买车的年轻人。(这种情况我估算,可能占到整体成交的三成左右,样本少,但感受确实明显。)
那你会问,为什么突然这么多车?我琢磨来琢磨去,归根还得回到供需和政策的双重刺激——补贴、优惠、贷款利率降低,整体市场的信心上升。就像咱买房,房价有涨,有优惠,谁不想趁热闹趁便宜呢?这块还是得加点经济学基础:需求堆起来了,厂商自然想多生产。
新能源车的表现尤其亮眼——产销量都涨了37%以上。估算,可能新能源汽车占整体销量的45%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个比例到了业内都觉得挺惊喜。也就是说,去年还在试水的用户,现在真买账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那台去年买的电动车,跑了大概2万公里,现在的残值也挺让人意外,估算心算剩下的回收价值大概占原车的60%(这估算,水平有限)。这个表现,比我预想的要好一点,也跟市场对二手电动车的接受度提升有关。
但说实话,我也没细想过一个怪问题:这些数字飙升,真都源自内需还是很多存货包裹出来了?我心里觉得可能也是存量换新量在顶着,比如去年年底02年、03年买的车,现在开始换新,供应链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存货换新的逻辑。
不谈产量,光成本吧,百公里油耗在7到8升之间,按每升7元算,差不多每百公里得花50多块油钱(估算,体感不好算得那么准)。如果是电动车,充一次电用电量大概是15度电,按每度电0.8元算,一次充满差不多12元,日常上下班一天跑50公里,电费差不多1块钱。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电费和油费到底哪个更便宜?看着自己算,电还真划算。
我在修理厂碰到个师傅,他说电动车的电池,最多还能用个5、6年,之后可能得换一块大几万的心脏,这一块对资本密集的研发团队来说不是小事。不要看表面,很多潜在的问题都藏在细节里——换一块电池,成本能不能回得来?我还记得去年有人跟我说:你们行内都虐待自己,什么时候能把用户看得像家人,才能长远。——他这话让我在想,毕竟汽车行业,像个大家庭,却也是个战场。
你会问:未来还能这样持续增长吗?当然知道,这问题太大了。市场跟供应链都像拉磨的老牛,没点耐心别想走远。尤其是去年涨价后,厂商库存压力都大,去年年底的某次展会,供应链经理跟我说:要不是有备用库存,真害怕今年出事。(这句话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出一种焦虑。)
说到这,突然记起一件事情:去年特别火的某个车型,主打运动+豪华组合,价格其实普通人也能接受,大概在15万到20万这个区间。可是实际用途上,和同价位的普通款比,悬挂系统、座椅材料,感觉差了点意思。你说,厂商是不是太急于赶进度,只追数字,却忽略了深层次的用户体验?觉得这个观察点挺有趣的。
我还真有点猜测——或许是,技术的快速迭代让设计变得碎片化,用户体验反倒被牺牲了一部分。到底是不是?我没有详细调研,只是一个感觉。
下一步,如果你让我选,我更关注未来几年,如果供应链出现变数,比如芯片不好搞了,或者某个关键材料涨价,整个行业还能辣么保持增长?慌不慌?我想不至于崩盘,但一定会波动。就像你买股票,突然就来点黑天鹅,谁都料不到。
讲了这么多,或许你会觉得我有点偏离主题,但其实关键还是: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生态在运转。每一台车、一份订单、一个配件,都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充满了小挣扎与小期待。
有时候我会想:未来到底是高速蓄水池还是急流会占上风?你怎么看?到底是哪个细节更能代表行业的未来?比如那家电动品牌刚交付的智能座舱,我汤姆老师说:这东西可比老车的中控复杂多了。你觉得,未来的车,是会思考的机器人,还是我们还得操控一切?
这些数字就像是一个信号。它在告诉我们,行业其实还在不断震荡中,像个未完工的拼图。谁知道,这个拼图下一块会长啥样?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会不会觉得,汽车从硬件到软件,从生产线到市场,都是一个细腻又复杂的系统?有点像人——看起来简单,实则八面玲珑。
未來的路,你怎么看?我偶尔会抱着车窗看那些飞驰的车,心里暗暗琢磨:这些数字背后,藏着的,是不是某个微妙的平衡?也许,下一个十年,汽车行业真的还会变得更加智能与复杂,但最核心的,还是人。你觉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