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未发先被黑

小米YU7未发先遭“黑稿围剿”:一场预谋的舆论战?

小米YU7未发先被黑-有驾

2025年5月19日,距离小米首款SUV车型YU7正式发布仅剩3天,一场匪夷所思的“维权风波”却提前引爆网络。尚未交付的YU7被贴上“设计抄袭”“质量缺陷”“营销收割”等标签,甚至出现“车主”联名退车的荒诞剧情。这场未发先黑的闹剧,不仅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更暴露了行业恶性竞争的灰色生态链。

一、荒诞维权:车未上市,质量问题已“曝光”

根据网络流传的“维权帖”截图,YU7被指控存在三大核心问题:

  1. 产品定位争议:作为SUV车型,YU7被指“过度追求运动操控,牺牲空间与实用性”,与特斯拉Model Y、腾势Z9 GT等竞品相比“缺乏竞争力”。
  2. 设计质疑:侧面被指模仿保时捷Macan,尾部被称“神似马丁SUV”,隐藏式门把手等细节也被贴上“反人类设计”标签。
  3. 质量“指控”:包括车门缝隙过大、座椅调节范围异常、车玻璃强度不足等“安全隐患”,甚至有“车主”晒出车辆漏油视频,要求退换车。

矛盾点在于,YU7原计划于5月22日发布会亮相,交付时间预计在8-9月,所谓“维权车主”此时根本不可能提车。网友调侃称:“这是预判错了发布时间,定时黑稿忘记改日期了”。

二、小米反击:直指黑水军产业链

小米汽车迅速回应,强调维权内容“均属恶意造谣”,并采取三项措施:

  1. 法律行动:启动法务调查,锁定造谣账号IP及传播路径,计划对黑稿源头提起诉讼。此前小米曾成功起诉多起商业诋毁案件,获赔超60万元。
  2. 技术澄清:通过工信部备案信息佐证YU7设计原创性,例如前灯镂空气流导引、PHUD(前风挡投影)等创新技术。
  3. 舆论引导:总裁卢伟冰在直播中亲自“带货”,透露YU7将搭载澎湃OS 2.0车机系统,实现与小米生态链的深度联动。

业内人士分析,此类攻击或与YU7的市场潜力相关:其首款车型SU7单月销量已突破2.8万辆,而定位更主流的SUV车型YU7预计将冲击月销5万台,直接威胁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品牌。

三、行业暗战:黑水军产业链的狂欢

这场风波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三大痼疾:

  1. 定时黑稿:部分车企与营销公司签订“攻击套餐”,通过预设发布时间攻击竞品。例如蔚来ET9曾遭类似操作,黑稿在交付前9分钟精准发布。
  2. 信息污染:伪造车主身份、PS故障图片、剪辑虚假视频等手段形成“证据链”,利用社交平台算法扩散。
  3. 法律灰色地带:尽管《》明确禁止商业诋毁,但水军账号往往使用虚拟身份,追责难度大。

浙江省某车企高管指出:“这种低劣手段反而印证了小米的威胁性——只有强者才会被‘围剿’。”

四、消费者启示:如何穿透信息迷雾?

面对真假难辨的汽车舆论战,消费者需保持理性:

  • 核查信源:优先关注工信部备案、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等官方信息,例如YU7的4999mm车长、3000mm轴距等参数已通过备案。
  • 警惕“完美受害者”:未交付车型的“维权”必然存在逻辑漏洞,如本次事件中“车主”提车时间线与生产周期矛盾。
  • 关注企业技术沉淀:YU7搭载的PHUD、激光雷达融合感知等创新,体现了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这类硬实力难以被黑稿抹杀。

未央看点:

小米YU7的“未发先黑”事件,本质是新能源市场从产品竞争升级为生态链战争的一个缩影。当技术突破触及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时,舆论场的腥风血雨便难以避免。5月22日的发布会上,YU7能否用产品力击碎谣言?小米法务部又能否斩断黑手?这场闹剧的结局,或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良性竞争树立新标杆。

正如网友所言:“真正的强者,从不怕被抹黑,只怕不够强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