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菲尼迪月销跌至 500 辆、半数经销商关门,沃尔沃却以 11% 的同比增幅创下销量新高 ——2025 年的二线豪华车市场正上演冰与火之歌。所谓 “全线崩盘” 的说法显然夸张,但结构性洗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 BBA 电动化反攻与中国新势力高端化的双重挤压下,二线豪华阵营正分裂成三个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
冰火两重天的市场现实
2023 年的数据已显露端倪:凯迪拉克、雷克萨斯虽仍以 18 万辆级销量领跑二线阵营,但同比均出现下滑;而沃尔沃全年销量首破 18 万辆,捷豹路虎以 25% 的增速成为最大黑马。这种分化在 2025 年进一步加剧,英菲尼迪、捷尼赛思等品牌已淡出主流视野,前两季度累计销量不足万辆,部分经销商被迫转型新能源品牌。
市场份额的变化更具说服力。中信建投报告显示,传统二线豪华品牌的市场占比从 2020 年的 15.8% 收缩至 2024 年的 9.7%,而同期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在 30 万以上市场的份额已突破 12%。这种此消彼长的背后,是消费者对豪华定义的重构 —— 当理想 MEGA 以 60 万售价月销破万,当江淮与华为合作的尊界 S800 87 天订单超 1.2 万台,传统二线豪华的生存空间正被严重挤压。
三大致命陷阱困住多数玩家
电动化转型滞后是最致命的硬伤。雷克萨斯依赖混动技术的保守策略使其在纯电市场节节败退,截至 2025 年仍无真正意义上的纯电平台车型;英菲尼迪全系电动化车型仅占销量的 7%,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28%。反观沃尔沃,其纯电车型占比已达 43%,正是这种坚决转型使其在 2023 年实现 11% 的增长。
价格策略陷入恶性循环。凯迪拉克为保销量常年维持 8 折优惠,XTS 终端价一度下探至 25 万区间,虽短期提振销量却严重透支品牌价值。数据显示,其三年保值率从 62% 跌至 54%,低于沃尔沃的 61%。这种 “以价换量” 的做法,最终导致消费者形成 “买新不如等降价” 的心理预期。
产品迭代脱离中国市场需求。多数二线豪华品牌仍延续欧美市场的产品逻辑,忽视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配置的刚需。当传祺 M8 已搭载华为乾崑 ADS 智驾系统,能应对 357 种场景时,某日系二线豪华品牌的主力车型仍未配备全速域 ACC。这种傲慢使其在与中国高端品牌的竞争中屡屡失势。
幸存者的破局之道
成功突围的品牌都抓住了转型关键。沃尔沃明确 “全面电气化” 路线,2025 年推出的 EX90 纯电 SUV 凭借激光雷达 + Orin 芯片的智驾组合,上市即获得 2 万台订单;捷豹路虎通过 “品牌重塑” 战略,将卫士系列打造成硬派豪华 IP,2023 年该系列贡献了 42% 的销量增长。
本土化创新比盲目跟风更重要。林肯通过国产航海家的加长轴距设计,在中型 SUV 市场站稳脚跟;沃尔沃与百度深度合作的智能座舱,语音指令响应速度比原生系统提升 3 倍。这些案例证明,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比单纯引入全球车型更有效。
跨界合作成为新出路。江淮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品牌,用 5000 人专属团队和 22 亿半年研发投入,成功闯入超高端市场。这种 “传统车企 + 科技巨头” 的模式,为二线豪华品牌提供了转型范本 —— 当机械素质不再是核心竞争力时,智能化生态的构建能力决定生死。
所谓 “全线崩盘” 不过是转型阵痛的表象,二线豪华品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洗牌。那些固守燃油车优势、忽视中国市场特殊性的品牌终将被淘汰,而及时拥抱电动化、深耕本土化的玩家仍有广阔天地。2025 年的市场已经证明:豪华车市场从未萎缩,只是定义权正在转移 —— 从机械性能至上,转向智能体验为王。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竞争意味着更丰富的选择;对于行业而言,这正是中国汽车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