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操作,机器人江湖又起波澜。
那问题来了,催化剂一个接一个砸下来,消息面搞得热热闹闹,资金偏好往哪倒,主线到底该怎么找?
是不是大家都能分一杯羹?
又或者,还藏着什么难以琢磨的小心思?
你别急,咱们慢慢抽丝剥茧,把这事儿翻个底朝天。
先说眼下最热的这几天,人形机器人板块跟红了眼似的,不少小伙伴只顾着盯着涨停榜,一边叹气一边琢磨:是不是又要踏空了?
汉威科技、均胜电子、万向钱潮这些公司,直接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几个机器人ETF也跟着冲到市场头排党。
这气氛,像不像极了前几年比特币搞出来的FOMO(害怕错过)情绪?
其实,这背后的一盘大棋,远不止散户互相“恭喜恭喜”。
消息一大串,得慢慢捋。
9月15日,宇树科技率先搞了个大新闻——UnifoLM-WMA-0,“开源世界模型-动作架构”。
这口号你可能觉得高深,一通看完反而迷糊:跨多类机器人本体?
懂的都懂,其实就是希望机器人更聪明,能用一种通用的AI逻辑去搞定不同的硬件身体,让它们对周围的世界“参悟”得更深。
一句话,就是想让机器人不再只是傻傻地跟着程序走,而是能像人一样,自己适应环境,自主完成各种工作。
照这么说,未来搞个扫地能翻跟头,搬砖能打乒乓的机器人,真不是胡扯。
但话说回来,国产链虽然动作不断,资本大佬们盯得最紧的,其实还是特斯拉那边的动向。
四季度重磅催化在哪里?
民生证券点破了——特斯拉供应链,才是最强主线。
这逻辑咋来的?
一方面,特斯拉自带“马斯克光环”,话语权不用多解释;另一方面,人家的硬件软实力都突出,敢于砸钱搞研发,还有量产基础——资本市场最吃这套。
谁都怕跟不上大佬步伐,前几年瞧见特斯拉造车,一堆人跟着造,结果出了一波超级周期。
现在机器人赛道,感觉就是“电动车2.0”,谁先蹭上特斯拉,谁就先吃饱。
中信建投说得更直:Optimus是核心。
这一只人形机器人,之前搞量产没少翻车,最近居然超预期追上来了,为明年出货提前铺垫。
要知道,2026年特斯拉规划要把Optimus真正商业化,那年头搞不好就是“人机共舞”的开始。
马斯克的野心,谁听不出来?
美国劳动节,特斯拉放出了Cyber SUV模型,还放话说未来公司价值有80%都归人形机器人。
这架势,要不然就是把气氛造得上天,要不然就是一波大的变革来了。
而且,马斯克的薪酬计划直接提了超级目标——十年交付100万台机器人。
你确定这不是在朝无人车、智能家居的全面智能升级路上再下一城?
难怪每一次马斯克开口,资本市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
微博也跟进了,9月7日“TeslaAI”认证号冒出来,推自家Optimus机器人,号称“努力改善身材”。
这场景,明明有点儿像某健身博主月底晒减脂成果。
但细抠产品,这新版机器人跟过去那种玩具范儿的金属人已经很不一样。
关节更流畅,金属外壳也不突兀,线路执行器藏得深,能看出来想朝着更加“拟人”的美学去靠。
美国工厂里,Optimus 2.5试产,说明特斯拉不仅嘴上说,还真投入到生产环节。
这基本就把“光说不练”那个帽子摘掉了。
更炸的是马斯克在All-In峰会上说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产品”——Optimus V3要上量了。
这可不是闲聊,一口气搞出26个手部执行器,号称“能有像人类一样灵巧的手”。
光这个技术点,怎么感觉是前几年仿生机器人和义肢技术的一次全面升级?
每只机器人都得搭载AI思维,高度拟人互动,搞不好未来真的能和人肩并肩干活、弹琴、甚至搓麻将。
量产时间表也很明了,2026年就开搞,五年后要生产100万台。
如果这进度靠谱,那成本还能压到两万美元一台,AI芯片单独核算也没让人心生畏惧,约摸五六千美元。
想想刚起步时那些动辄几十万美元的机器狗,现在手头宽裕点的工厂老板应该都敢买一堆来试跑。
证券圈又分析得现象级,临近10月,Optimus V3机器人的定型越来越近,订单随时落地,一波新的行情就等着点火。
成型之后,特斯拉会搞大规模测试,预期出货3到5万台,还顺便阴到账面开发V4机型,连海外建厂、供应商产能一起拉上,逼着合作伙伴也要跟着进化。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儿像电动车史上的“赛道切换”,谁犹豫谁掉队。
细说产业链格局,现在的机器人江湖状态,就是2014年电动车爆发期那味儿。
处在大规模爆量的门口,谁提前布局谁吃肉。
不少投资者也有点懵,觉得信息太密集,一不留神就错过风口。
这时就有ETF站出来喊话,说你懒得选股,买个机器人ETF全产业链打包,既省心又免了“踩雷”风险。
同时还把产业链各环节都串起来——本体、减速器、传感器、伺服电机、视觉系统等等,直接按比例入账。
看看指数成份股,成分可真够全。
本地机器人制造商齐上阵,也把特斯拉相关供应商塞进来。
成分股里,有汇川技术、双环传动、大族激光、绿的谐波这些“大户”,不仅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占了63.67%,工业机器人也有近17%,服务机器人约9%,宇树科技也没落下。
这种配比,真算是卷死同行,明目张胆追风口。
讲究的是“全面撒网”,谁都能喝点汤。
但谁能吃饱,还得看后面爆量的持续性。
不过,朋友圈看热闹的小伙伴最多,不过要真说谁能长期抓住风口,还得靠能跟特斯拉绑定得紧的供应商和技术派。
重点说下技术与政策面的叠加利好,不光技术进步,政策端也在帮忙托底。
汽车产业链相关政策最近也很暖。
中汽协发布了新的采购付款规范,直接明文要求整车企业对供应合同每个环节都给出清晰标准,订单确认、交货验收、结算付款一条龙走流程。
干净,利索,又保障了供应商权益。
马上有17家车企纷纷表态力挺,无形中把产业上下游的关系稳定了不少。
这些事儿,看着像打扫卫生,其实是为后面的智能化、自动化大发展提前铺路。
毕竟,谁在供应链没话语权,谁就容易被上下游挤兑,最后影响整条智能化布局。
抽到这里,不得不问一句,真相也许还藏在一堆繁复的数字和细节里。
市场为何如此看好机器人板块,主要动力到底是不是来自特斯拉那波引领?
或者说,咱国产链和国际大厂之间,还能不能平分秋色?
说白了,现在谁都知道产业大周期要来了,但到底是“特斯拉独领风骚”,还是“群雄并起”?
答案短期内肯定偏向美国老大哥,但也要看后面谁能在应用层面亮出杀手锏。
更有意思的是,“人形机器人”这词儿,本来是硬核科技圈的专属,现在都快被搞成了流行语和包包上的印花。
技术离生活越来越近,人也变得越来越矛盾。
一边想着以后搞个机器人拖地、做饭、陪娃写作业,一边害怕哪天被机器人抢饭碗。
你说,这世界是不是有点像那些写AI科幻小说的设定,永远处在“科技福音”和“小心失业”两条路交错地带。
但理智点说,现阶段机器人的爆量更可能是产业进步的标志,不要太妖魔化或神化它。
还有一点,ETF的成分股既覆盖机器人领域,也和汽车零部件深度重合,说白了就是市场早看穿了“智能化革命”不止是单点突破,本就要全链路升级。
一波技术爆发,资本、政策、产业紧紧相连,跟谁站队都重要。
毕竟,在卷王横行的当下,谁能布好供应链,谁能搞定降本增效,谁就有资格下一轮涨停榜唱主角。
拆解到这一步,谜底算是揭开大半。
这场热闹,透着技术迭代的火候,更藏着产业链深耕的心思。
未来是属于“能把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带到流水线、再投入日常生活”的那个玩家,也许它身上同时打着特斯拉、国产供应链的双标签,也许它就是你家老厂里的那台新机器人。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谁先把量做起来,谁先把应用跑通,那一轮超级周期就真的来了。
回头还得提一句,警示也是必须收的。
资本看风口很快,但别把所有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
机器人产业链虽热,细节变化也快,每一个技术突破都可能带来格局大改。
混个风口没问题,但投资真正要稳,还得深蹲基本面,盯紧产业趋势。
吃瓜也别太入戏,别让“科技小甜饼”变成资本大陷阱。
话说到这儿,你怎么看未来机器人和智能产业的赛道呢?
假如有一天你身边真的多了一个“人形搭子”,你希望它陪你做啥?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