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前员工造出比亚迪“眼睛”,年入3亿却负债200%?
你或许从未听说过“承泰科技”这个名字,但你的比亚迪汉、唐或宋,可能正用着它生产的毫米波雷达。
这家藏在比亚迪供应链背后的隐形冠军,最近突然闯进大众视野——它要上市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的两位创始人陈承文和周珂,都曾是华为工程师。
2016年,两人离开华为体系创业时,国内智能驾驶还是一片荒原。
他们赌对了方向,却没想到会把自己逼入一场豪赌:年收入3.48亿元,负债率却高达210%,账上现金一度不足108万。
华为光环下的创业赌局
“听说华为出来的人要做雷达,投资人拎着钱就来了。”一位参与早期融资的机构人士回忆道。
2016年的深圳,新能源汽车远没有今天这么火爆,但陈承文和周珂在华为练就的技术嗅觉,让他们盯上了毫米波雷达——这种能“看”清200米外障碍物的技术,被他们称为“智能驾驶的基石”。
创业初期像在黑暗中摸索。
当时国内连完整的测试环境都没有,团队不得不自己搭建77G雷达测试系统。
一位早期员工记得,为了调试天线设计,工程师们连续三个月睡在实验室,“仿真软件跑一次要8小时,大家就轮流盯着屏幕等结果”。
转机出现在2019年。
当承泰科技推出首款商用车型雷达时,比亚迪正在寻找本土供应商。
一位接近比亚迪采购部门的人士透露:“当时外资雷达单价超过400元,承泰报价不到250元,而且愿意配合定制开发。”这场合作彻底改变了承泰的命运——2022年起,比亚迪贡献了其90%以上的收入。
躺赚比亚迪,还是被比亚迪“绑架”?
走进任何一家比亚迪4S店,销售员都会自豪地介绍:“我们的汉EV搭载了12颗雷达。”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4颗关键的前向雷达来自承泰科技。
绑定全球新能源销冠,让承泰的营收三年暴涨5倍,2024年更是以9.3%的份额成为中国前向毫米波雷达龙头。
光鲜背后却是揪心的财务数据:尽管年入3亿,公司却连续三年亏损,2023年净亏近1亿。
更夸张的是负债率——239%的峰值意味着公司每赚1块钱,就要背负2.39元债务。
一位财务专家摇头道:“这就像踩着钢丝跳舞,稍有不慎就会现金流断裂。”
压力来自两方面。
首先是比亚迪的强势压价:雷达均价从249元降至184元,而同期原材料成本只降了15%。
“我们就像在给比亚迪打工。”一位承泰供应商苦笑。
更危险的是技术路线的突变,随着激光雷达价格跌破200美元,毫米波雷达的市场空间正在被挤压。
上市能救得了“比亚迪依赖症”吗?
今年6月,承泰科技突然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通过18C规则上市——这条专为科技企业设计的捷径,允许亏损公司上市,但要求市值不低于40亿港元。
尴尬的是,其C轮融资估值仅13亿人民币,意味着上市估值要暴涨近3倍。
“投资人都盯着一个问题:如果比亚迪自己造雷达怎么办?”一位参与路演的投行人士透露。
事实上,比亚迪旗下弗迪科技早已接管了角雷达业务。
承泰在招股书中坦承:“客户集中度极高可能导致重大风险。”
眼下,承泰正试图用4D成像雷达开辟新战场,但行业老大森思泰克早已占据先机。
一位竞争对手直言:“在L4自动驾驶时代,毫米波雷达可能只是配角。”
从华为工程师到比亚迪“御用”雷达商,陈承文和周珂的故事,像极了中国智能汽车供应链的缩影——抓住风口迅速崛起,却又被困在巨头的阴影里。
当港交所的钟声响起时,不知道这两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是否还记得八年前在实验室熬夜调试天线的夜晚。
那时候,他们至少能看清200米外的障碍物;而现在,前方的路反而变得模糊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