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至7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对辅助驾驶功能名称进行三轮调整,彻底删除“FSD”“自动”等敏感词汇,仅保留“辅助驾驶”表述。 这场看似简单的文字游戏背后,是政策监管、消费者认知与行业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5年3月26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悄然上线一则公告:原“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套件”更名为“辅助驾驶套件”,“完全自动驾驶能力(FSD)”则改为“智能辅助驾驶”。 彼时,客服回应称“仅为更好服务中国市场”,但车主论坛已炸开了锅——“花6万4买的到底是啥? ”“FSD是不是凉了? ”
这场更名风波并非偶然。 就在公告发布前三天,工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规,明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自动”“智能”等误导性词汇宣传辅助驾驶功能。 特斯拉的调整被业内视为“紧急合规”。 但更耐人寻味的是,改名后选装价格纹丝未动——FSD套件仍标价6.4万元,基础版辅助驾驶也要3.2万元。 有车主在社交媒体吐槽:“白纸黑字写着‘辅助’,价格倒是没见‘辅助’。 ”
政策高压下的生存博弈
新规落地后,特斯拉的调整堪称迅速。 3月25日深夜,官网所有涉及“FSD”的英文标识被删除;4月,销售话术从“我们的系统能自动驾驶”变成“系统像驾校教练,关键时刻您得掌舵”。 一位深圳体验店销售透露:“现在介绍功能前,必须先播放15秒责任告知视频,强调驾驶员随时接管。 ”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在智驾评测中,特斯拉FSD在中国复杂路况下暴露出严重短板:识别红灯笼误判为红灯、将非机动车道识别为快车道。 一位北京车主记录了两小时触发7次违章预警的实测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 “纯视觉方案在中国就是裸奔。 ”评论区一条高赞留言道。
本土军团的降维打击
就在特斯拉忙着改名时,国产车企正用“智驾平权”策略抢夺市场。
厉害的招数来自小米——智驾功能附带300万责任险。 用户协议明确写着:“若因系统失误导致事故,最高赔付500万元。 ”这种“用钱投票”的底气,让特斯拉的服务协议显得单薄。 一位新势力产品经理直言:“在鬼探头频发的中国街道,激光雷达才是刚需,纯视觉就像裸考科目二。 ”
改名背后的责任博弈
特斯拉的调整也引发法律争议。 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指出:“FSD中文直译为‘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在中国市场使用涉嫌违反广告法。 ”更名后,系统责任归属更清晰——公安部明确表态,所有“智驾”功能均属L2级,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
消费者发现,改名不改价的策略暗藏风险。 一位上海车主展示的购车合同显示,2024年购买的FSD套件服务条款中,仍包含“未来可通过OTA升级实现城市道路自动驾驶”的描述。 律师提醒:“如果车企无法兑现承诺,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
本土化适配的暗战
改名只是第一步。 特斯拉正加速本土化改造:这些动作暗示着硅谷极客的妥协。 有工程师透露:“特斯拉内部成立‘中国特供组’,专门研究大妈电瓶车和外卖骑手的运动轨迹。 ”在深圳,部分车主已能体验到“识别三轮车逆行”的新功能,但系统仍会在复杂路口主动降级为人工接管。
行业洗牌的临界点
价格战同样激烈。 华为ADS终身高阶包限时1万元,问界M7Pro赠送价值2万元智驾权益,而特斯拉FSD选装价相当于国产车1/3车价。 某车企高管在闭门会上直言:“智驾不是科技竞赛,而是安全必修课。 ”这句话被刻在2025上海车展的智驾展区入口。
微妙的变化还有用户认知。 在抖音特斯拉FSD话题下,讨论焦点从“能不能自动驾驶”转向“出了事谁负责”。 一条播放量破亿的视频中,工程师用激光笔照射摄像头演示干扰:“你看,这就是为什么不能迷信‘智能’。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