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魏建军“点名”比亚迪,电池自研暗战背后的那些小心思
前两天在朋友圈刷到一段采访视频,长城汽车的魏建军出镜,说整车厂里能自己搞电池研发的没几家,他数了数,除了自家长城,就剩一家。话说得挺轻描淡写,但谁都明白,这另一家就是比亚迪。
想起去年那场闹腾事儿。那会儿天气还热着,朋友圈天天被“油改电”刷屏。长城举报比亚迪,说人家的油箱不达标,比亚迪高管李云飞急得发专利文件出来解释,一时间微博、群聊全是讨论声。有同事边喝咖啡边吐槽:“这俩厂子杠上了吧?”后来听说事情闹到了证监会,两边气氛一下子就冷下来了。
但绕了一圈,又回到电池这茬。其实两家还真有点像——各自都有自己的电池公司,一个叫蜂巢能源,一个叫弗迪电池。我印象最深的是,比亚迪从燃油车彻底转型后,全系车型都用上了自家的刀片电池。这种坚持让他们去年新能源销量直接冲破400万辆大关,有时候去地库看见唐L EV、汉L EV停一排,不少都是装着刀片的。
我身边有个朋友买小米SU7,他特意跟我炫耀:“你知道吗?我这车用的是比亚迪弗迪的刀片!”说起来也怪,小米首款新车居然选中比亚迪做供应商,还主打安全和快充。他跟我演示过一次,从快充桩下来10分钟不到就能补满80%,当时旁边一个开老款纯燃油SUV的大哥羡慕地直咂嘴:“以后加油站是不是要失业啊?”
而反观蜂巢能源呢?虽然也是独立供货,但主要还是给长城体系内用为主。我查过数据,他们全球市占率才0.8%,跟弗迪差距不小。一位搞售后的师傅私下聊起,说现在很多插混车型,对纯动力锂离子的需求没那么极端,所以蜂巢市场空间受限些。不过据说他们也在琢磨固态技术,只是量产还遥远点。
奇妙的是,每次提到行业里的“自主研发”,总有人把目光投向特斯拉、广汽这些巨头。但实际上,在国内能做到自产自销,并且规模化应用的,也就是比亚迪和长城这么几个玩家罢了。有一次路过4S店展厅,看见销售顾问介绍唐L EV时特别强调一句:“我们这个快充,是靠自己核心技术。”听完觉得挺骄傲,也难怪外面不少厂家开始寻求绑定大牌供应商,要么干脆走上自主之路。
不过讲真,自研带来的好处太明显——成本可控,还能掌握主动权。不像以前大家都等宁德时代分配产线,现在只要自己产得出来,就不用担心卡脖子问题。而且新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也快,比如唐L EV和汉L EV十分钟补80%这种体验感,我试驾的时候是真切体会到了,“焦虑症”减轻不少,就是钱包有点压力哈!
再回头看魏建军那句采访,其实他嘴里虽然只字未提对手名字,可语气间已经默认了对方实力。这种既竞争又惺惺相惜的小微妙,在汽车圈很常见。有些人喜欢拿成绩单互怼,有些则默默攒劲搞研发,到最后拼的还是谁能造出更好、更便宜、更稳定的大容量动力包。这一点,比起口水仗,我倒更佩服幕后团队那些埋头苦干的人们。
偶尔夜深翻新闻,总觉得整个新能源江湖格局正悄悄变化:有人加速布局固态,有人疯狂扩张液态生产线;有人抢先发布新品,还有人在专利申请表里卷来卷去……但归根结底,都逃不开那个核心词——续航、安全与成本三角博弈。而对于普通用户其实最关心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下一辆车,用什么牌子的‘芯’?”
生活里,经常遇到亲戚朋友问推荐哪款新能源。他们其实并不太懂背后这些产业链斗争,只记住广告上的数字和体验现场的小细节。“十分钟补多少公里?”、“夏天热胀冷缩有没有影响?”、“万一坏掉维修贵吗?”每次被追问,我都会想起那些年论坛上的帖子,还有展厅试驾时工作人员递来的冰水杯子,那种温度感,很真实,很接地气。
最后想到一个画面:两个曾经互相较劲的大佬,如今不得不在某个节点承认彼此实力,这里面既有无奈,也藏着一种行业共同成长的小情绪。不知未来几年,会不会还有更多第三方品牌愿意尝试绑定类似于弗迪这样的国产动力包?又或者,会不会哪一天蜂巢真的靠固态逆袭?
写完这一堆碎碎念,好像还是没有标准答案。但每次坐进EV驾驶舱,看仪表盘跳动的数据,总觉得属于中国制造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你平时关注哪些品牌的新动作?或者有没有遇到什么奇葩售后经历,都可以随手记下来,下次聚餐吹牛可能就派上用场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