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北汽这家伙。说它工业垃圾一点不夸张。我之前帮朋友换过北汽幻速的水泵,拆开零件一看,塑料件缝隙明显大到让人咋舌。配件价格低是低,但买了副厂件换上去,车反而靠谱了——这倒让我重新考虑原厂件一定好的传统思维。装配工艺差得让修理工直摇头,这车就是土法上马,能用就不错了。客户也抱怨收车是废铁价,卖二手根本没人接手。那个我朋友小李,买了台BJ40,说实话开着精神不振,周围熟人都劝他换,但这小伙执念蛮强,我就是冲着便宜才买的,别说了,修都修到头大了。
说到修理,威马真是条坑人的老虎。在新能源市场蹦跶几年,最终老板跑路,公司破产。曾经卖21万的新能源车型,开两年就没人敢买。配件成了稀缺品,保养成了挡箭牌。销售朋友跟我说,你想上保险?保险公司直接拒保,你碰瓷一下肯定赔不了。这种断崖式贬值感触真深。新能源车大家都说好,但威马让我怀疑是不是还有定时炸弹存在。对了,愚蠢的我之前还信了几篇软文,好在现在知道了。
江淮的情况又不太一样。它以前就是做面包车起家的,产品没啥亮点但还凑合用得过去。后来试水乘用车,想跨越式发展,结果攒了不少小毛病。瑞风系列就是典型代表,发动机偶尔异响,内饰塑料感重到没朋友。我一个在江淮工厂做供应链的小伙伴给我爆料,他们那种订料方式真像给孩子买衣服:你要紫色,他偏给你绿色,差别大得让人无语。工厂的反应速度也跟不上市场节奏,导致品质差异大,车主苦不堪言。我自己翻了下笔记,发现瑞风那个款年均故障率能达到7%-10%(体感估算),同价位对比,东风风光和长安的品质明显强不少。你们说,这样的车到底还值不值得买?
猎豹汽车听名字还挺带感,军工品质的吹法给消费者极大期待。结果呢?买过的用户基本上都是错觉破灭。朋友老王买了猎豹C10,质量差,方向机异响,过一次坑洼路,底盘都震疼。现在猎豹品牌也快被拉下神坛,铁价卖车就别想了。真是从军工梦到现实崩盘,一个比一个扎心。这些军事标签,包装得漂亮,可质量跟不上,根本就是作秀。
华泰那个事情其实我之前说过可能好点,结果查了查,发现这韩国发动机早就落伍,整车油耗超过市面同级3个百分比,保养成本也高不少。渠道封闭,配件多靠代工厂,出故障没法及时支援。记得跟销售妹子聊过,她吐槽老客户打电话说车坏了,我们都得找东家,然后再排队等货,特别烦。华泰基本已经停产,企业破产是迟早的事。
海马也一样,s58那些车现在在路上少得可怜。做过维修的师傅告诉我,修一辆海马的发动机可能要比修丰田贵20%左右,零件贵且难找。说得我都嫌麻烦了,就算新能源车型还撑着,油车基本凉了。细数那些车,真是看着就心累。
力帆,大家都知道,起步就是抄袭宝马迷你。现在转型到新能源,感觉挺堪忧。供应链拖累加上品牌形象差,市场也冷落。去4S店,我跟销售闲聊,人家都没啥信心,说力帆现在就靠投资撑着,自己市场反应慢,跟不上节奏。看着那个变化,我心里有点慌,你们觉得呢?
众泰更是烧钱大户。保时泰和兰博基泰那一波动作,网传赔了上千亿(数字估计偏高,样本少)。浙江资本砸了几十亿也没能救活它。现在线下卖得不咋地,保养贵且难找配件。听同事说,你买众泰就像买,中奖率太低。传言如果某新势力真能买下众泰,搞个增程式劳斯莱泰什么的,可能还会爆,但没人敢打包票。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上次加油站碰到一哥们儿,聊起车主看法,他干脆说:买国产车要么买省心车,要么就养着当烧钱的练生。这话简直太狠,但也有几分真实。他昨天刚换完副车灯,配件要等两周,还得找代工厂,价格比原厂高20%……这工厂太不靠谱了。谈到这里,我想问问你们,毕竟花了那么多钱买一辆车,到底是想省心还是想折腾?你会选哪一条路?
这行业里,很多玩家都盯着性价比,其实还得盯着用后账本,算算这车的维护成本和未来残值,有时候买贵点真的划算得多。比如我刚才心算,北汽绅宝开三年,油耗比同级车高5%(粗略算),再加上维修次数多,一年维护成本足足高出个20%-30%,保值率极低,最终算下来,一年折旧加养护费用,顶个新车价30%-40%的损耗。这样来看,是买便宜还是买贵,本质上得靠实操体验来说话。
顺便跑题,大家有没有发现,国产品牌里,这些坑爹的老品牌成天打价格战,却很少真正做长期战略?供应链体系参差不齐,研发团队流动率高得吓人,导致讨论研发流程时都得带上一堆但这家没那个强那个是派出来的这全是临时拼凑的字眼——这让车企如何稳定质量?你说问题在哪?(这段先按下不表)
消费者心里都清楚,这些所谓的国产车里面,能独当一面的没几个,多数是拼拼凑凑,靠模仿加抄袭撑场面。真正折腾起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国产品牌,虽然前路漫漫,但至少有几个开始发力了。回头想想,我们是不是该给它们点耐心?
另外一个问题来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消费者,咱们该如何判断到底哪一款车是靠谱的?看销量还不够,看口碑又怕被带偏,去4S店转悠又怕被忽悠。你想过没,咱们普通人能不能弄个像汽车保养黑名单、或者真实故障排查报告这种更透明的东西?要不然买车这事儿永远都是盲盒。
车是工具,但用起来真的不能糊弄。谁养过车,谁心里都有点数。你猜,这些已经破产或摇摇欲坠的品牌,什么时候会真正退出市场,而哪些新人又能撑到最后?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那些坑过的国产老车,车主表情从一开始的期待,变成了最后的无奈和吐槽,倒不是没车开,而是心累到不想再提。这种感觉,你们经历过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