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卡车品牌众多,大多是在借鉴国外卡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品质参差不齐。那时,国家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对卡车的需求量极大,卡车司机的地位颇高,无论走到哪里都备受尊敬,递烟问候,言谈举止都十分礼貌。那些驾驶大型卡车的司机,堪称真正的老司机,是司机中的佼佼者。以下这六款国产卡车,你是否曾驾驭过其中之一?
南京汽车厂的跃进130。
在老司机看来,跃进130卡车是运送砖块的专业工具,其发动机种类繁多,涵盖了扬柴4102型号、495型柴油机、433型发动机、427型发动机以及北内492型发动机。有人认为跃进130卡车的仪表盘外观极为丑陋,与之同期还有类似设计的金猴卡车。这款车型与多利卡一样难以操控,离合器操作沉重,手刹功能失效,换挡时伴有刺耳的咔咔声。某些技术人员能够将这台设备拆解至一千八百个部件,对每颗螺丝都了如指掌,刹车维修技艺高超,以至于让人对人生产生怀疑,后桥部分常常出现半轴断裂的情况,而在冬季,柴油机的启动更是困难重重,需要随时准备启动液。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依然默默无闻地完成运输任务,当年也因功绩显著而受到表彰。
老黄河。
黄河150车型问世较早,那个时期司机们普遍被视为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职业。或许您未曾听闻过这样的说法:“手握权力,腰缠万贯,手持听诊器,驾驭方向盘”。那时的黄河重卡,动力远胜于老解放,要知道老解放当时使用的是汽油,马力仅90匹,而黄河则更为强劲。方向盘沉重无比,转弯时需站立起来,用手搬动才能转动,记得在大同的冬天,寒冷刺骨,启动车辆前需先用烤灯加热底盘,然后手动摇车,耗费了极大的力气才能成功点火。降低档位而不加足油门是无法实现的,车辆容易发生半轴断裂,排放出浓重的黑烟。实际上,黄河牌车型配备了两种发动机,其中一种是源自上海的135型柴油机,另一种则是青岛制造的120型柴油机,而容易断裂曲轴的则是120型柴油机。
红岩。
该车较为崭新,采用了奥地利斯太尔的技术,搭载上柴D6114引擎,拥有260马力的强劲动力。它配备了法士特8速变速箱,并带有半档功能,以及斯太尔轮边桥。引擎动力充沛,但速度相对较慢。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涡轮增压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宛如吹哨。记得在桂林至广东的国道上行驶,经过大桂山时,只要听到吹哨声,就知道是红岩的车辆。那时,人们常常称赞这辆车在爬坡时还能吹口哨,显得格外潇洒。缺点是大梁太窄,容易翻。
解放CA-10B。
这款国产老卡车堪称经典,自六七十年代便广受欢迎,即便时至今日,许多新手驾驶员在学车时仍会选择驾驶老解放,因此对这款车怀有深厚感情的司机众多。老解放车型在第一档和第二档之间并无同步器,驾驶时需使用双脚离合器,换挡时需加大油门,车速难以提升,往往难以顺利从一档切换至二档。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摇车的过程,初入汽训队时,单手摇车仅能摇一圈。然而,随着毕业的到来,单手连续摇车次数达到了惊人的150圈。在训练过程中,由于操作摇车时未遵循规范动作,导致手臂受伤。学习驾驶时,对老解放车型了如指掌:分体式风挡、气动雨刷、两脚离合、白金点火等配置,都烂熟于心。在驾校学习机械知识时,竟然将一辆正常的CA90车型拆解并重新组装,使其恢复正常运行。
重庆山城卡车。
重庆工厂生产的模仿老解放车型的产品,具备四吨的载重能力,采用老解放车型的底盘,车头部分则是借鉴了重庆公交车的驾驶室设计。过去,人们曾流传一句顺口溜:“山城牌车高高在上,麦子女轻轻一招,驾驶台前人来人往,沙坪坝一带轻轻一摸,上坡时稳如磐石。”这种车型当年主要是为了适应重庆多山的地形,其爬坡能力尤为出色,主要用途是运输煤炭和木材。运输货物能力相当出色,尤其是木材,装载量远超解放车型,不过驾驶室的设计确实不尽人意,发动机位置靠近腿部,导致热量难耐,驾驶过这款车的人都能体会得到,操控方向也比较沉重,这款车在市场上的普及度并不高,主要流行于重庆及其周边地区,驾驶过这款车的人必定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东风140。
八十年代中期,那辆东风140售价高达四万六,能拥有一台简直是风光无限。我们村里有个小伙子,他父亲就买下了这样一辆车。那时候,媒人络绎不绝,村里的姑娘们纷纷围绕着他转,甚至挑花了眼。东风140的技术源自老解放,但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它。驾驶过老解放的人,再开东风140,那种感觉截然不同。东风140提速迅速,视野宽广,刹车时汽碟子发出的“嘎嘎”声,听起来格外悦耳。老东风140卡车的显著不足在于,当车辆在上坡过程中长时间出现打滑现象时,其离合器片极易过热损坏,这主要是因为该车型所采用的离合器片为单片结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