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小时就有1000辆汽车从中国驶向全球,比亚迪成了新能源车市场的代名词。但奇怪的是,丰田却依然稳坐全球销量冠军的宝座,甚至在比亚迪“旋风式增长”的年份仍创下新高。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新能源巨头的海外扩张并没想象中顺风顺水?比亚迪在国内市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内卷困境”,三季度财报不尽如人意。更让人震撼的是,比亚迪竟然选择去日本这个“日系车老巢”挑战红海市场!我们的疑问是:国内市场已经不再增长?比亚迪出海日本到底能成功吗?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比亚迪的“革命创新之路”,看看这位新能源巨头究竟在向全球讲述什么样的故事。
“去日本?这是不是太疯狂了?”比亚迪进军日本主流市场的消息一出,汽车界炸开了锅。日本,毫无疑问是日系车的大本营。不论是丰田、本田还是日产,这些品牌都在日本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价格适中、技术过硬,早已成为日产生活的一部分。可比亚迪偏偏选中了日本市场,还对标了当地的“国民之车”——K-car。这种车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因为它身材小巧能钻窄巷,还能享受政府补贴,占了日本车市40%的份额。
比亚迪不直接挑战轿车、SUV等日本市场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冠军”,而是剑走偏锋,用性价比碾压日系K-car。让我们来看看比亚迪究竟打算怎么干:它推出了一款名为“海獭”的纯电小车,价格定在约12万人民币,与当前日本铃木等传统K-car价格持平。但这里有个亮点——海獭是纯电动汽车,日常驱动成本几乎“秒杀”传统燃油车,这对那些价格敏感的日本消费者来说无疑是硬核优势。
:日本市场有日系车的品牌情结,消费者会买账吗?日系车企又会如何反击?是否如比亚迪所愿,它真的能在竞争最惨烈的“红海”市场掀起惊涛骇浪?
在聊日本之前,咱不妨先看看比亚迪这些年来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放眼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升温,比亚迪也不再满足于国内赛道,更面向全球市场发起了“全面攻势”。目前,它的目标不仅仅是日本,还包括欧洲、东南亚和南美。
我们聊聊欧洲。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发力明显,2025年第三季度凭借22,438辆的销量,跻身欧洲电车销量排名第八。五大核心市场里,比亚迪甚至“压过”了特斯拉,这对中国车企来说是划时代的胜利。也有欧洲消费者质疑:在品牌认知度方面,比亚迪全电动车真的能长期抗衡特斯拉、奔驰、宝马吗?
东南亚市场则是比亚迪的另一个焦点。这里可是日系车的“后院”。多年来,丰田和本田已经牢牢掌控了这个市场,其车主对日本品牌几乎有情感依赖。但比亚迪偏偏逆风而行,依靠性价比加高科技杀入泰国,并凭借本地化的供应链和生产布局,与日系车展开了全面竞争。结果呢?仅仅三季度,比亚迪就拿下了34.3%的市场份额,成为东南亚市场新能源汽车的头号玩家。
至于巴西,比亚迪采取了更加彻底的本土化策略。比亚迪不仅建厂,还将零部件本地化率提高到65%,确保能够绕过进口关税的烦恼。一款车型甚至创造了25%的利润率,这种情况下,丰田、本田再强也只能甘拜下风。
即便海外销量增长超预期,比亚迪仍面临一个根本问题:国内卷不动了。行业内卷、价格缩紧、竞争加剧,这位新能源汽车巨头不得不寻找新的战场。
比亚迪在国内市场的优势正悄然消失。曾经风光无限的它现在正陷入“假性平静”。看起来各项数据还行,比如前三季度销售326万辆汽车,增长18%,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上依然占据数一数二的位置。然而实际情况是,市场扩张能力已经到了瓶颈。
国内市场内卷得让车企喘不过气来。降价大战打得风生水起,消费者越来越精明,国家监管部门不得不出手干预。今年,比亚迪就因价格战多次被政府谈话。降价策略虽然能短期拉抬销量,但却未能给公司带来预期的增长效果,三季财报显示其同比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一个停滞一个下降。比亚迪计划中的一年卖550万辆也被迫调整成460万辆,目标缩水近百万,未来的增长空间又从哪里来?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对内卷的解决方案之一居然是砸重金搞研发!它投入了近437亿元的研发经费(比净利润还高),成为A股中名副其实的“研发之王”。此前有人说“中国制造业升级没用,最后只是富了少数老板”,但比亚迪的员工却成为最大受益群体之一。他们不仅收入稳步提高,还因此有了更多“家门口”的工作机会。
整体来比亚迪的国内困局看似在多方打压下平静了,这种平静的表面却难掩暗流汹涌。
就在大家以为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会遇到难以逾越的关税障碍时,它来了个惊天反转——巴西!9月,比亚迪的首款新能源汽车在巴西工厂生产下线。这不光是简单的开工仪式,更象征着比亚迪战略的彻底改变:从出口整车转向海外建厂生产。这意味着比亚迪不仅突破了巴西汽车业对外来车企的防线,还成功规避了原先36%的关税壁垒,这是它在海外市场的胜利。
问题是,它对日本市场的布局看起来也不容乐观。首先是技术层面,日系车在制造小型低排量发动机方面仍有优势,偏传统的消费者是否愿意买电动车?日本车企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也在降价。比亚迪的主打路线上可能并不占优势。
比亚迪早就埋了伏笔:更低的售价、更清洁的能源、更长远的环保战略。这是从国内学到的竞争经验,如今被毫无保留地复制到日本市场。当日本消费者发现同样是家庭小车,比亚迪的纯电成本只有日系燃油车的一半时,这种认知可能会让他们逐渐产生动摇。
从泰国到欧洲再到巴西,比亚迪在“偷家”这件事上越战越勇。它的海外扩张,大有从红海中杀出蓝海的野心。
目前比亚迪的出海路确实势如破竹,但这其中的隐患并不小。表面上国内市场已经开始“转向平静”,但这一平静却像是火山的表面,随时可能再度爆发。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迭代不比传统燃油车,当消费者的期待不断被提高,像比亚迪这样的市场“老大”是否还能一直保持领先?
海外市场真的那么稳吗?欧洲虽接纳了比亚迪,但那里的环保法规压力和竞争不容忽视,性价比虽然重要,但未来的两极分化带来的挑战也不小。在没完全建立起品牌文化之前,消费者的选择变数依旧很大。
最让人意外的是破局路上的障碍。今年欧盟突然宣布对新能源电动车进口征收“反倾销税”。此举对比亚迪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更重要的是,这可能只是开端,其他地区是否会效仿也很难预料。
分歧正在加深:一边是全球市场对电动车的需求日益增加,另一边则是传统车企联合,试图制造新的市场壁垒。这场博弈,远比简单的销量数据要复杂得多。
比亚迪研发力度是强,但我们从另一面来看问题。如果都像比亚迪一样疯砸资金搞研发,厂家们彼此间的竞争是否会变成“谁烧钱更狠”?日系车的技术和品牌积淀虽然已显疲态,但比亚迪这种日益崛起的新兴力量是否太过急于扩张?更荒谬的是,国内新能源车企看似百花齐放,其实还是依靠一家公司撑起市场。这真的像共同富裕吗?未必。比亚迪在日系车的“领地”究竟是突破还是冒险,这场赌局可能还要等上一阵子才能看到答案。
丰田依然稳坐全球销量冠军,而比亚迪海外销量虽激增仍远远不及。究竟是日系车抗住了外来入侵,还是中国车企像极了热闹的昙花一现?您认为,“海獭”能否攻克日本市场,掀起新能源革命?留言聊聊您的看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