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没在2024年的朋友圈里刷到过“Figure融资390亿美元”这种消息,那大概率是被短视频里的猫狗占满了信息流。
可别小瞧这个数字,它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已经不再是科幻片里的桥段,而是真正要走进工厂、仓库,甚至以后可能端着咖啡敲你家门的存在。
更妙的是,这场比赛里跑得最猛的不只是特斯拉,还有那位资本圈新宠——Figure AI。
我第一次对这玩意儿产生真实感,是看到优必选的Walker S1在比亚迪产线上笨拙地搬零件时,旁边工人一脸淡定,还顺手帮它扶了一下快歪掉的机械臂——就像看邻居家孩子学骑车,一边笑一边想着:嗯,将来可能真能替我干活。
但转念又想起,这货现在还只能撑个六小时续航,要说全天候值班,还差着几块电池和好几个版本迭代呢。
如果倒回两年前,你跟投资人说人形机器人会迎来“量产元年”,他们多半会礼貌性点头,然后去买新能源车股。
但如今情况完全反转:从宇树科技把价格杀到9.9万,到广汽直接塞全固态电池进去撑6小时续航,再到智元机器人甩出GO-1通用具身大模型让任务成功率蹭蹭往上涨……整个行业像突然踩了氮气加速键一样,热闹得很。
当然,也不是所有故事都那么光鲜亮丽。
硬件降本这关,就够卡住不少玩家脖子了——一个灵巧手26个执行器,不少国产厂商听完只剩两个字:烧钱。
而且标准化还悬在空中没落地,不同厂家的接口和模组各唱各调,有点像早期安卓手机数据线,各种口子各种规格,让供应链管理人员直呼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选择抱紧汽车产业链的大腿,毕竟那套规模化制造+成本压榨能力,用在人形机器人上简直天然契合。
至于软件层面的挑战,说白了就是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都还不够聪明也不够快。
有次看Helix VLA演示,高频控制能冲到200Hz,我当时心想,这才算勉强达标吧,否则摔倒伸手救自己那瞬间,多丢一帧画面可能就是骨折与否的区别。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RT-1不到10Hz爬升上来的速度,也说明大家是真的在拼命追赶那个传说中的“ChatGPT时刻”。
只是现阶段的数据稀缺依旧明显,即便英伟达祭出了Cosmos物理模拟平台,也解决不了所有泛化问题,更别提那些复杂环境下千奇百怪的人类动作样本,你总不能让工程师天天扮演捣乱顾客或醉汉测试吧?
有意思的是,中美路线分化越来越明显:海外巨头靠算法、系统集成吃技术红利,比如特斯拉坚持端到端模型,把自动驾驶积累的一切灌给Optimus;而国内则拿供应链优势打价格战,同时快速迭代产品试错。
一高举技术旗帜,一脚踏实地磨成本,看似针锋相对,其实都有机会先咬下一块蛋糕。
我甚至觉得未来某天我们可能会看到跨国混血机型,上半身美国设计,下半身中国制造,就像智能手机领域曾经发生过的事一样荒诞却合理。
有人问我,人形机器人的C端时代什么时候来?
我的答案通常惹翻白眼:“等它们能陪你爸妈下棋还能帮你修灯泡的时候。”
工业生产、物流仓储这些B端应用现在正火,但家庭场景离不开成本坠崖式下降和智能跃迁。
目前看来,这条路不会太短,不过按照市场预测全球出货7000万台、10万亿级市场规模来看,每一次关键突破都会带动上下游一起狂欢。
从减速器厂商到视觉传感器开发者,都盯着那个时间窗口掰着指头数日子呢。
写到这里忍不住插一句个人八卦观察:每次新技术接近商业爆发前夜,总有人跳出来唱衰,说这是PPT经济,是资本自嗨。
我理解这种谨慎,但回忆一下,当初质疑智能手机、电动车的人,现在多少已经换成最新款iPhone或者开上新能源SUV了?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对“不熟悉”的东西习惯先冷嘲热讽,再默默掏钱买单。
所以啊,下次见到新闻推送Figure又融了一轮钱,与其吐槽,不如盘算盘算哪家公司做关节模组值得关注,说不定几年后你的ETF就藏着它们的影子呢。
想到最后,我突然很好奇,如果2030年街角咖啡店里真的站着一个Optimus给我递拿铁,会不会让我生出一种奇妙的不适感——明知道这是钢铁外壳包裹的AI,可还是忍不住想问它:“今天辛苦了吗?”
也许,那时候我们对于人与机器之间界限的讨论,比今天吵架谁家芯片更先进还要激烈得多。
而这个答案,大概得等它亲手为我收拾洒掉的一杯咖啡之后才揭晓吧,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