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演进,汽车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正经历深刻变革。
7月23日至24日,一场以“未来场景乘员保护”为核心的技术盛会——“第十三届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及标准法规研讨会”在常州举办。
这场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中汽中心标准院)与理想汽车联合主办的会议,不仅启动了“智行守护:面向未来场景的汽车乘员保护创新技术及标准共性研究平台”,更发布了《智行安全:中国汽车安全部件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专著,为我国汽车安全标准研究注入“未来视角”。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汽车安全标准已完成历史性跨越,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标准体系已全面建立。”理想汽车研发运营副总裁廖孟军在会上表示,“未来,理想将与中汽中心标准院紧密协作,深耕主被动融合前瞻技术,为行业安全水平提升贡献‘理想方案’。”
这一承诺,根植于理想汽车对安全的极致追求。作为技术研发的“生命线”,理想始终坚持“标准先行、安全至上”理念,在国家标准及第三方评测中屡获突破:全系车型获C-IASI碰撞测试最高评价,C-NCAP测评车型全部五星达标,实现主流碰撞安全评级“全满贯”。
更值得关注的是,理想以“高于行业标准”为准则,构建起严苛的企业安全规范——超100项整车碰撞测试要求,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两倍;针对真实用户场景,打造“超级碰撞工况体系”,覆盖行车、碰撞、救援、火灾等多维度安全需求。例如,美标90公里正面碰撞、60公里侧面碰撞、110公里超高速追尾及全场景翻滚等测试,确保每款车型的每个座位均达到顶级防护标准。
在智能化转型背景下,理想汽车以前瞻视野突破传统安全边界,布局“主被动融合”技术。通过整合环境感知(雷达、摄像头)、车辆动态及乘员状态(体型、坐姿)数据,依托实时算法精准预判碰撞风险与类型,实现毫秒级保护响应。针对自动驾驶带来的新型乘坐场景及复杂损伤问题,理想创新融合被动安全、智能座舱与ADAS系统信号,开发“自适应防护系统”——可根据碰撞角度、力度智能调节气囊刚度、安全带预紧力甚至座椅姿态,全方位降低乘员受伤风险,全面提升安全性能。
作为行业标准的积极共建者,理想汽车深度参与近百项智能化、电动化及安全领域国家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牵头车用AI、撞后救援、零重力座椅等标准体系预研,推动技术创新向行业共识转化。同时,以开放姿态与中汽中心标准院及多方机构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加速“中国方案”向“国际标准”升级,助力中国标准登上全球安全技术高地。
十年深耕,理想汽车赢得超130万家庭用户的信赖。未来,其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引擎,超越用户需求,打造更安全、舒适、便捷、精致的出行体验,并携手行业伙伴攻关安全技术,攀登未来汽车安全新高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