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送货不稀奇,公交地铁也送快递,城市物流新玩法!

咱们现在的生活里,新鲜事儿是一天一个样。

就说收快递这件小事吧,以前我们想的是快递小哥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后来,网约车司机在不拉客的时候顺路捎个急件,我们也觉得挺方便,见怪不怪了。

可您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您在等公交车,上来的不光是乘客,还有一箱箱的快递?

网约车送货不稀奇,公交地铁也送快递,城市物流新玩法!-有驾

或者您在地铁站里,看到的不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而是专门负责运送货物的“地铁快递员”?

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它确确实实正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大城市里发生。

这背后不单单是图个新鲜,而是咱们城市交通和物流体系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而务实的变化。

这股风潮的源头,还得从网约车说起。

几年前,当滴滴、高德这些平台推出“快送”或者“闪送”业务时,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小汽车除了拉人,还能这么高效地拉货。

对于司机师傅们来说,这是个增加收入的好法子,在等乘客的空闲时间里,接个送文件的单子,或者帮人送个忘在家里的钥匙,车辆的空闲时间被有效利用了起来,油钱和饭钱就这么赚出来了。

对于用户来说,这种点对点的即时服务,解决了传统快递“快”不起来的痛点,满足了城市里各种临时的、紧急的物品递送需求。

这种模式的成功,实际上是给整个交通行业提了个醒:车辆在路上行驶,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运力资源,只要有空间、有时间,它就有创造额外价值的可能。

有了网约车的成功探路,大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城市里运力更庞大、线路更固定的“大家伙”——公交车和地铁。

前不久,网上流传出一张照片,说郑州的公交车开始和顺丰合作运快递了,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后来虽然官方出来说明,照片里的车不是郑州的,但他们也坦诚,确实和顺丰有了合作的约定,只是具体业务还没正式跑起来。

网约车送货不稀奇,公交地铁也送快递,城市物流新玩法!-有驾

这个小小的乌龙事件,就像一扇被推开的窗户,让全社会都看到了公共交通系统参与物流运输的巨大潜力。

真正把这个想法踏踏实实落地的,是江苏南京。

从去年五月开始,南京的503路公交车就有了一项全新的任务。

通过和快递公司合作,这路公交车成了连接市郊和市区的“生鲜特快专线”。

每天,南京六合区的农民们把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瓜果等农特产品打包好,这些包裹会搭上503路公交车,沿着固定的公交线路,享受着公交专用道的便利,一路畅通无阻地被运往南京城区。

过去,这些生鲜产品走传统快递流程,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到消费者手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次日达”。

但现在通过公交车运输,整个过程被压缩到了短短两到三个小时。

这意味着,市民当天就能品尝到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的新鲜美味。

这对消费者是体验的升级,对农民是销路的拓宽,而对于公交公司来说,则是盘活闲置资源、增加运营收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公交、地铁本来是为市民出行服务的,为什么要“不务正业”去送快递呢?

是不是客运的生意不好做了?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网约车送货不稀奇,公交地铁也送快递,城市物流新玩法!-有驾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里的私家车保有量越来越高,再加上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新兴出行方式的普及,市民的出行选择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

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作为传统城市公共交通骨干的公交车和地铁,面临着持续的客流分流压力。

不少城市都公布过数据,公共交通的客运量在一些时段和线路上出现了下滑。

乘客少了,票款收入自然就减少了,但是车辆的购置成本、日常维护、燃料或电费、司乘人员的工资等刚性支出却一点都不能少。

面对这种经营压力,一些公交公司选择了“节流”,比如取消一些乘客稀少的线路,或者减少非高峰时段的发车频率,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于是,更具前瞻性的城市管理者和交通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开源”。

他们发现,公交车和地铁在平峰时段,比如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之间,车厢里往往空空荡荡,大量的空间和运力实际上是被闲置和浪费了。

既然这些车辆每天都要按照固定的线路和时间表在城市里运行,那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些空闲的“肚子”,来为城市做点别的事情,顺便为自己创造一些收入呢?

与现代物流业的结合,便成了最合乎逻辑的选择。

如果说公交车送快递还是利用地面交通网络的尝试,那么地铁加入物流大军,则将这场变革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去年八月,深圳地铁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利用城市轨道进行物流运输的新模式探索。

深圳的玩法更加系统和专业,他们搞的是“枢纽到站”的模式,并不是在白天运营时段把货物和乘客混在一起。

网约车送货不稀奇,公交地铁也送快递,城市物流新玩法!-有驾

而是在夜间地铁停止客运服务后的“天窗时间”,利用专门改造的运货车厢,将大批量的货物从位于市中心的福田枢纽,通过地铁线路,高效、准时地运送到靠近宝安国际机场的碧海湾站。

货物出站后,可以无缝衔接地进入顺丰的华南航空枢纽,继而发往全国乃至全球。

这种模式的厉害之处在于,地铁深埋地下,完全不受地面交通拥堵的影响,它的准点率和运输效率是任何地面车辆都无法比拟的。

这相当于在拥挤的城市之下,开辟出了一条不受干扰的物流高速公路,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货物中转的效率,还减少了大量的地面货运卡车,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碳排放,都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在北京,类似的探索也在进行。

北京邮政与北京地铁展开了深入沟通,他们甚至把问题想得更细,考虑到了“谁来送”这个具体执行层面的问题。

为此,他们联合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地铁快递员”。

这些快递员不仅要掌握快递业务的各项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对北京复杂的地铁线路网、各个车站的结构、运营规律以及安检流程了如指掌。

他们就像是活跃在城市地下的物流特种兵,能够利用地铁网络,最高效、最安全地完成货物的接收和派送工作。

这种精细化的运营管理,体现了我们在推动创新时,不仅有大胆的设想,更有周密严谨的实施方案。

回过头来看,从网约车灵活的“点对点”即时送,到公交车在固定线路上进行“区域循环”配送,再到地铁承担起“地下干线”的大批量运输,我们正在一步步构建一个地上与地下相结合、公共资源与市场力量相补充的立体化、多层次的城市新型物流网络。

这不仅仅是哪个行业为了增收想出的新点子,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在面对城市发展新阶段、新问题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的一次伟大实践。

它将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属性与市场化的运营效率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解决了公共交通自身的经营困境,又推动了物流行业的降本增效,最终受益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这种务实、创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中国式智慧”,正在为全球特大城市的治理和发展,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样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