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摩托车圈里,本田大拉 150LA 的讨论度简直像夏天傍晚的烧烤摊,热闹得没边 —— 一边是订车要等、门店挤满人的高热度,一边是车主吐槽塑料件松、按键失灵的质量问题,这反差谁看了不迷糊?到底是本田的 “质量神话” 塌了,还是消费者的期待太高了?
先说说真实车主的遭遇,可不是空口说白话。有位车主刚提车一周,就发现车身塑料件缝隙参差不齐,左边能塞进一张银行卡,右边却紧得手指都抠不进去,跟同价位国产踏板那整齐的做工比,差距一目了然。
更闹心的是转向灯按键,骑着骑着突然就失灵了,有时候拍两下又好了,找维修的朋友拆开看,说是装配时触点没对准,属于小毛病但特影响心情。还有人骑了 500 公里,停车时发现车轮附近有油渍,仔细一看是齿轮油在渗,师傅说大概率是密封圈没装到位,好好的新车就得拆,换谁不心疼?
骑行体验的短板也不少。不少车主反映后减震硬得像块板砖,过个减速带能颠得人直皱眉,要是载个人,那感觉就更明显了;速度提到 60 码以上,车把还会轻微晃动,虽然不影响安全,但心里总没底;最反人类的是超车灯设计,按下去得一直按着,想松下手都不行,长途骑下来手指酸得要命,不知道设计师是不是没实际骑过车。
其实本田的中小排量车型,一直有点 “老套路”—— 价格不算低,配置却不高,比如之前的 CM300、CL300,减震和卡钳都是基础款,但胜在发动机耐用,不少老车主都说 “本田发动机骑十年都不用修”,这也是大家愿意为它买单的原因。
可现在不一样了,消费者花一万多买台车,既想要发动机靠谱,也想要细节做得好,一旦细节跟不上,品牌光环带来的落差感就被放大了。再说了,新车刚上市,难免有小瑕疵,摩托车比诺基亚手机复杂多了,几百个零件装配,偶尔出点问题也不是不能理解,但关键是厂家得及时解决,别让车主寒了心。
再看这台车的真实定位,配置上有双通道 ABS+TCS,发动机功率 11.4kW、扭矩 14.4N・m,在 150cc 踏板里不算弱,日常通勤超车够用;平踏长度 38cm,放个背包、买个菜很方便,但坐桶只能塞下半盔,要是想放全盔,只能挂在车把上,这点比 NWT150 的大坐桶差不少。
价格方面,青春版 14980 元,Pro 版 16580 元,跟标致姜戈这些同级别合资车比,不算贵也不算便宜,适合每天骑 20 公里以内、偶尔周末短途摩旅的人,要是想跑长途,后减震肯定得自己花钱改。
要是已经买了车的朋友,别光着急,先去 4S 店做个全面检查,有问题赶紧拍照留证据,维修记录一定要写清楚,真解决不了,厂家客服、媒体投诉、网络曝光,这些渠道都能用,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丢人。还没买的,先想明白自己的需求:每天骑多远?
要不要载人?需不需要放全盔?最好去试驾,感受下坐姿舒不舒服,油门跟不跟脚,离地间隙够不够,别光听别人说 “本田好” 就冲动下单。养车成本也得算算,百公里油耗 2.3L,加 92 号油,一个月骑 500 公里也就花一百多块钱,不算高,别陷入 “合资比国产高级” 的鄙视链,你需要的是一台适合自己的车,不是别人眼里 “有面子” 的车。
说到底,本田大拉 150LA 不是完美的,但它的发动机耐用性、长期稳定性,在同级别里还是有优势的。买摩托车,图的是方便和自由,机械这东西没有绝对完美的,与其盯着小瑕疵放大焦虑,不如看看核心需求能不能满足。现在国产摩托车进步也快,不管是做工还是配置都跟上了,合资品牌有自己的技术积累,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这不是好事吗?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选摩托车的时候,是更看重发动机靠谱,还是细节配置拉满?要是你遇到这种小瑕疵,会第一时间找厂家维权,还是自己花钱修了算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