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途星纪元ES,三年磨一剑,终于迎来重大转机!2024年,黄招根带领的星途团队等来了真正的“解绑”时刻——星途事业部整体并入奇瑞国内事业群,由营销老将李学用直接分管。 这不是降格,而是松绑。不是退步,而是回归。一个曾被寄予厚望、又深陷困局的高端品牌,终于有机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我作为一个关注星途多年的老车迷,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黄招根苦熬三年,到底熬的是什么?而这次调整,又会给星途星纪元带来怎样的转机?
黄招根的“三年之痛”: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权限困局
很多人说黄招根不懂新能源,可别忘了,他是哪吒汽车早期销售体系的搭建者,是把哪吒从零做到月销过万的关键人物。 他懂市场,懂渠道,更懂怎么让一款车卖出去。2022年他接手星途时,星途全国经销商不到50家,销量全年才5万多辆,士气低迷。他上来就搞“双网共修”,让奇瑞售后也能修星途,解决了用户最头疼的“服务半径大”问题。这招狠不狠?狠!但也是无奈之举——品牌独立,服务却跟不上,用户怎么敢买?
接着,他把星途总部从上海搬回芜湖,搞“双总部”轮岗。很多人骂他折腾,可我试驾过几款星途车后才明白:脱离奇瑞技术母体的“高端”,就像无根浮萍。 星途的车,底盘调校、动力匹配,骨子里还是奇瑞那套扎实的功底。黄招根把人拉回芜湖,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协同”。只有面对面沟通,研发和销售才能真正对齐。
2023年,星途销量翻倍,突破12万辆,燃油车月销一度逼近1.6万辆。这说明什么?黄招根带团队、抓销售、树信心的能力,没得黑。
可问题出在星纪元身上。星纪元ES,黄招根原本想定18万起,结果上市直接24万起。一个定价高了6万,直接把“性价比”打没了。 我试驾过星纪元ES,外观确实惊艳,风阻系数0.205Cd,这数据放在保时捷Taycan上也不丢人。内饰用料扎实,NAPPA真皮、木纹饰板,高级感拉满。可当你坐进车里,发现车机反应慢半拍,语音识别率一般,智能驾驶功能简陋,再一看价格——24万起,你还会心动吗?
再看星纪元ET,上市首月交付超4000台,创下奇瑞新车交付纪录。可很快,首批车主就开始吐槽:中控设计反人类,储物空间少,小毛病不断。我跟一位ET车主聊过,他说:“车是好车,但感觉像是工程师闭门造出来的,根本没问过用户想要什么。” 这句话,扎心了。
问题根源:技术主导 vs 市场主导
星途星纪元的问题,从来不是产品力不行,而是**“谁说了算”的问题。**
据星途老员工透露,CTO高新华分管星途后,人事、财务、产品定义权都集中在研发端。高新华是技术大拿,是星途的创始人之一,他希望星途“技术立身”,这没错。可问题是,技术研发往往追求“极致”,而市场需要的是“平衡”。
比如星纪元ET那块被吐槽的中控屏,研发可能觉得“科技感强”,但用户要的是“顺手好用”。没有备用方案,就是典型的“技术傲慢”。而定价权不在销售手里,黄招根再懂市场,也只能看着星纪元ES被高价“送走”。
这就像你让我去卖一款自己都没用过、也不了解用户痛点的产品,还不能定价,不能改配置——这仗怎么打?
重大改变:李学用接手,营销终于“掌权”
所以,这次星途并入奇瑞国内事业群,由李学用分管,最大的意义不是“降级”,而是“归位”。
李学用是谁?捷途品牌的缔造者,奇瑞销售体系的“狠人”。他和黄招根一样,是营销出身,是实战派。更重要的是,黄招根曾经是李学用的上司。 这种“老战友”关系,意味着沟通更平等,协作更顺畅。李学用不会轻易否定黄招根的判断,反而会给予更大的执行空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星途星纪元的产品定义、定价策略、渠道策略,终于可以由“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定。 黄招根不再是“灭火队长”,而是可以真正主导品牌走向的掌舵者。
星纪元的未来:缺的不是车,是“用户思维”
星途星纪元的产品底子其实不错。我试驾过星纪元ET,底盘扎实,隔音出色,空间宽敞,续航真实。但智能化、车机体验、细节做工,还有提升空间。它不缺“硬件”,缺的是“软件思维”和“用户视角”。
现在,随着管理权限的下放,星途有机会重新梳理用户需求。比如:
定价能不能更灵活? 星纪元ES能不能推出18-22万的主力版本,先抢占市场?
车机能不能更开放? 能不能引入更成熟的智能座舱方案,而不是自己从头研发?
渠道能不能更下沉? 星途的网点还是太少,很多三四线城市根本看不到实车。
这些,都是黄招根过去想做但做不了的事。现在,他终于有机会去做了。
竞品对比:星纪元的对手是谁?
我们拿星纪元ES和比亚迪汉EV、小鹏P7i、特斯拉Model 3对比一下:
维度 星纪元ES 比亚迪汉EV 小鹏P7i 特斯拉Model 3
起售价(万元) 24.98起 19.98起 22.39起 23.19起
风阻系数 0.205 0.233 0.206 0.22
智能驾驶 L2级,功能基础 L2+,高速NOA XNGP,城市+高速 FSD(国内受限)
内饰质感 高级,用料扎实 精致,但塑料感略强 简约科技风 极简,但储物少
用户口碑 初期不佳,服务待提升 稳定,保有量大 科技爱好者青睐 品牌号召力强
看得出来,星纪元ES在设计和舒适性上有优势,但在智能化和定价上吃亏。 如果它能像比亚迪那样“性价比为王”,或者像小鹏那样“智能领先”,都有机会突围。但现在,它卡在中间,不上不下。
未来可期:星途需要一场“用户革命”
黄招根苦熬三年,熬的是权限,是话语权,是让用户真正“听见”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如果星途能真正以用户为中心,放下“技术自嗨”,在定价、智能化、服务上做出改变,星纪元完全有机会翻盘。 毕竟,奇瑞的技术底子在那儿,黄招根的营销能力在那儿,李学用的渠道资源也在那儿。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星纪元ES定价多少才合理?如果你是黄招根,你会怎么调整星途的战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我始终相信,一款好车,不仅要“造得好”,更要“卖得懂”。 星途星纪元的三年沉浮,给所有中国品牌都上了一课:**高端化,不是堆配置、拉价格,而是真正理解用户,尊重市场。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