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个刚刚了解新能源车市场的旁友:“你觉得销量和利润哪个更重要?”估计一半会说:“当然是销量啦,卖得多才能吃香!”但要是碰上北汽蓝谷的财报,恐怕得懵住:销量直冲天,钱却越亏越多,这什么神奇操作?
今年上半年,北汽蓝谷的营收一口气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惊人的95.17亿元,这架势,外人一看,还以为他们发财了;
再看销量,直接暴涨快要翻了两番,从去年同期的2.8万多一下子蹿升到6.7万辆,极狐系列更是担大梁,卖出去5.6万辆,比去年猛涨了两倍多;
但你猜猜,最后赚了多少钱?不是零,更不是盈利,而是——亏了23.08亿元;
这…玩梗一句,“销量暴涨,钞票流失”,神仙都得问一句:咋整的?
表面看这份财报,营收和销量双双飘红,好像一切都在往上狂飙,其实里头的水分,懂的都懂;
你细品,各家新能源车企讲的都是销量增长、品牌突破,很难有人敢吭声自家利润的事儿;
北汽蓝谷这公司,去年还亏了25.71亿元,今年亏得稍微少点,也就这点安慰自己了;
但说句实在话,23.08亿元的亏损,五年算一下,加起来快320亿了,这得多少用户买车,靠毛利率负数这样的节奏,想翻身,难度真不小。
说说极狐吧,这个品牌现在扛着北汽蓝谷的半边天;
极狐旗下车型一水儿都有点“亮剑精神”,阿尔法T5、T6、S5、S6…价格区间横跨9万元到30万元,各种补贴、优惠整齐划一;
此前不少人还调侃,“极狐是卖给自己看的,路上真碰上极狐,兴奋地想拍照证明遇到稀有动物”,但现在这话似乎得改一改;
今年极狐的销量数据,怎么看都比去年好看太多,阿尔法一家占了大头;
而且,这种“价格下探+补贴”的组合拳下,公司总算把销量盘活了,单车售价从去年的9.5万元拉到了今年的14.2万元,这可不容易;
换句话说,卖得更多、卖得更贵,纯理论上是个正向循环,但现实永远骨感——亏损不见收敛,反倒成了常态。
极狐在走量,享界呢?这是华为“加持”的高端梦;
你仔细扒拉享界S9这个车,从40多万起步,喊着进军豪车市场,可惜销量开局很一般,直到出了个增程版,起售价低到了31万出头,销量曲线才像打了鸡血一般跟着爬坡;
6月交付4154辆,撑到了年中,懂车帝的数据是上半年累计9703辆,虽说比极狐还差点意思,但对于高端新品牌算是个开始;
这么看,极狐+享界的“高低搭配”,公司本来想两头通吃,结果算盘打得响,钱却没进袋;
华为余承东还在台上激昂演讲,说要靠S9增程版打开高端豪车市场的新局面,听得人热血腾腾;
但真金白银砸进去,账本还是红的;
还真应了句老话,投入大,回报慢,谁都跟新能源造车这场“烧钱赛道”死磕着走呢。
>顺带一提,北汽蓝谷还有个BEIJING牌子,专门面向网约车司机推出了EU5、EU5 PLUS等车型,想靠批量走B端市场分一杯羹;
企业想法挺明白,那就是“to B保生存、to C养品牌”;
只不过,新能源网约车内卷更狠,拼到最后比的全是价格、服务和谁更懂司机哥们的心;
现在连门店扩张都成了重点,极狐运营门店320家,享界门店更猛,居然扑到了567家,明年还得再开好多家,不扩张不行;
但想想,这样烧钱砸渠道,能带来多少增量呢?见仁见智罢了。
聊回正题,销量好看,公司依然巨亏这一现象背后,到底“坑”在哪儿?主营业务毛利率负数,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今年上半年总毛利率-5.47%,其中二季度也才勉强缩小到-4.14%;
说到底,促销折扣、补贴巨头,这些羊毛不能不薅,否则销量肯定下滑;
可是长期这样,谁给公司兜底?投资人?国家补贴?还是未来某天突然暴富的指望?
研发费又是个大窟窿,上半年10.7亿,增长比例高达62.94%,新出的极光电池、800V高压快充等等,看似高大上,其实也意味着掏大把银子;
北汽蓝谷为了追风赶潮流,技术上逼自己玩命升级,卷渠道、卷价格、卷产品 —— 你跑慢点就被同行甩出十条街;
这就像看一场马拉松,赛场上你得拼了命地跑,即使快虚脱,也不能停下加速;
话糙理不糙,“心比天高,身子骨还得跟得上”,没钱的时候烧得起研发,难怪所有新能源巨头都在找外援,不等风口来的话,能撑几轮?
刨根问底,这么折腾下去,北汽蓝谷眼下最着急的事就是:啥时候能赚到钱?
你回看2020年到现在,每年净亏损都是天文数字,去年54亿元,今年上半年就23亿多,年末回头一看,又不知要亏成啥样子;
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看好极狐转型、享界爬坡这套打法,毕竟新能源这门生意,有人成了也有人死;
电池技术领先了,产品力上来了,合规烧钱也没有错;
可问题是,这样拼下去,是不是只是“先看体力谁好,再比谁能坚持不赔钱”?一句话:烧钱速度要大于回血速度,想熬到盈利真不是闹着玩的;
新能源市场现在谁都在玩命内卷,特斯拉降价就跟割韭菜一样麻利,理想、小鹏、比亚迪各自祭出大招,北汽蓝谷在里面夹缝求生,压力山大;
说白了,现在新能源市场已经不是“只要你技术牛,就能吃下市场全部蛋糕”的年代,拼的更多是策略和资金的耐力;
谁能挺得住,谁就有机会复活,谁一旦扛不住,三五年后连名字都记不住了。
公司层面不止得扛烧钱压力,还得天天琢磨“如何降本增效”;
极狐自研电池、高压快充系列,带动的技术壁垒某种程度上赌的是未来;
消费者下单也很现实,高端品牌想突围,靠情怀行不通,最后都得看质量、看稳定,甚至要看维保价格……你想,再多华为背书,终端用户要买账才有任何“带得动”的说法;
而这一切里的市场反馈,只能一步步等,急也急不得。
现在的新能源玩家,就像站在风口瑟瑟发抖的小白鼠,风大了能飞起来,风一停就掉下去摔个四脚朝天;
好消息是,极狐和享界虽然给公司带来新的流量和市场关注,但补贴、价格战、研发还得继续砸钱,短期里要盈利,怕是指望不上;
消费者也不是傻的,车卖得是不是物有所值,售后、体验、保值怎样,市场嘴巴最实在;
归根结底,华为加什么持,极狐打什么牌,享界冲高端也好,只要亏损不改善,就是典型的“看上去很美”,还得再熬。
绕来绕去,就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北汽蓝谷还有多少子弹能陪着极狐和享界往下烧?门店扩张、技术创新、销售策略、渠道压榨、品牌焕新,样样都要钱,样样都得小心花;
2024过去大半,公司说下半年会改善毛利率,这话大家都听明白,但现实会不会买账?拭目以待。
你觉得新能源行业卖得多就一定能赚钱么?欢迎留言,说说你心里的答案,咱们一起唠唠!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