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圈对标奔驰成常态,新势力亮新牌,技术与底蕴拉开差距

都说造车像打牌,谁能胜出,还真没准数。

2025要成“终极大乱斗”,每家车企手里都攥着堆新牌,不上桌都憋得慌,你看,现在市场上一水儿的新品发布,走马灯似的亮相。

别管今天又是哪家公司穿新鞋子登台走秀,惯有的戏码和套路都没有新鲜感。

舞台聚光灯底下,永远少不了奔驰和特斯拉这两位老熟人。

你想博眼球,得有能对标的狠角色,对特斯拉就是比脑子,比智能,比前卫。

碰上奔驰嘛,那就是比品质,拼调性,卷“豪华”。

呵呵,这届车圈的营销词典里,离不开一句话——“对标行业最强”,谁要不往这俩老大哥身上蹭蹭热度,都觉得吃亏。

有人讲,车企说自己能赶上,甚至超过奔驰和特斯拉,就是在朝市场喊话:我们也不是吃素的,也行,甚至还能再高半头。

话说回来,真要追得上吗?

这问题摆这不止一年两年了,尤其奔驰,这品牌哪怕被“对标”了一百年,它那个底蕴,还有市场上的光环,永远都像颗参天大树,后来的充其量是嫩芽儿。

你翻翻历史,奔驰的“豪华”就像他们家LOGO那三叉星,闪嘛闪的,在全球消费者心里根本没别的对手能随便撼动。

只要讲高端,新能源车也好、燃油车也罢,业界照样默认和奔驰PK才算合格。

说起来容易,真刀实枪要爬过那座“山”,事儿可一点不简单。

就拿现在市场上热推的主流做法来说,为了提速竞赛节奏,为了摊薄成本,车企们都恨不得把研发时间压到见缝插针的程度。

零件能通用就通用,布局能精简就精简,节约就节约。

造车圈对标奔驰成常态,新势力亮新牌,技术与底蕴拉开差距-有驾

可奔驰老爷子这边,百年磨一剑不说,还是越磨越亮。

标准对标,往死里严抠细节,几十年如一日不停歇。

你说,这种把时间熬成底蕴的劲头,不就是奔驰横在后座起家的新势力跟前的“大壕沟”吗?

想跳过去,谁都快把腿拉断了。

咱要说奔驰到底牛在哪,估计很多人早就听腻了车迷解读:底盘调教、座椅舒适、底蕴传承。

但你可能想不到,啥叫一辆车“骨子里的豪华”,还真不是那张订单表上的配置参数能讲清楚的。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吧。

当前新能源技术的红利在那摆着,这几年出来的高端电动车,在账面参数上,动力、续航、甚至部分的主被动配置,说实话,早就能跟卡着“昔日神坛”的迈巴赫媲美了。

可要真把车开上路,更别指望随便哪个对手敢拍胸脯说,在质感、驾乘体验、那种细腻的“人车合一”的层面,能过得去那道无形的“奔驰大考”。

那种距离,怎么理解?

简单讲,就是139年造车工艺的积淀,真的不是靠一年半载甚至四五年就敢和奔驰站一样的台阶上。

开车的人都知道,底盘感受才是影子里的豪华体验。

别看现在芯片参数一个赛一个,动不动就“3.5秒破百”。

但底盘是一项玄学,一百多个细节指标都藏在奔驰工程师的KPI表里,要是没数据控撑腰,光靠嘴说,那给你讲再多“豪华”的故事,实际落地只剩“故事”。

造车圈对标奔驰成常态,新势力亮新牌,技术与底蕴拉开差距-有驾

奔驰把底盘调整的细致程度拉满,从一千多项小零件,精确到十多个关键维度,什么驾驶舒适、安全、运动、准头、这几个大坑全都填满了。

而且很现实的是,他们家不是一刀切。

你喜欢佛系开车,那悬挂调教就给你“如履平地”的飘逸感。

要是偏运动点,AMG系列直接加码精准和动态响应。

造车圈对标奔驰成常态,新势力亮新牌,技术与底蕴拉开差距-有驾

就说一个数字:为了让“脚感”不摆烂,一款车能在草稿和实车测试之间牛磨四年头。

四季往复,冬夏极限反复轮番试。

全球五百万公里路试,那中国市场也不含糊,专门拉出一百万公里“脚底板”给你踩。

掰着手指头算,一辆奔驰能有两年里冬夏都在外头搁着溜达,这熟悉感堪比北方人期待“头伏饺子二伏面”——啥节气来就啥滋味,时令都得体验一遍。

这还没说完。

研发的底盘之外,奔驰对“坐”的推敲也是见了鬼的细。

别家造座椅是家常便饭塞点儿海绵、覆皮表,更高端点玩真皮拼色工艺。

奔驰玩命“啃硬骨头”,把1460天都花在坐垫骨架、布线、造型、舒适性和所有你想不到的细节上,拿出六千多项检测标准来反复过筛。

讲一个细节,他们家E级座椅一个就拆出超千个零件,几百种工装模具。

你想追求定制不重样吗?

三千多种颜色、内饰,随你挑。

说到底,研发这事儿,从来就不是谁快谁省劲谁赢。

奔驰花时间花力气,就是在专注打造“差异化体验”。

价格战、零部件共用、车企缩减SKU那些玩法,对不起,他们压根不在奔驰的字典里。

豪华,要顶住诱惑,甚至得“自找麻烦”。

这份“轴”,不是谁都能咬牙撑的下的。

哦说回2025,这一年对奔驰中国意义也挺大,第20个年头。

不知不觉,这家德国大佬在中国已深耕得根深叶茂。

下一阶段,电动化+智能化才是主线剧。

别以为奔驰是老字号会掉队,北京、上海分头安插研发大本营,分工细致得不要不要的。

北京中心干啥?

关注新能源、路测、本土化,属于把世界技术和中国用户的胃口统筹了个溜儿。

上海则盯紧智能互联、自动驾驶和软硬件技术。

这样左一拳右一勾拳的布局,其实有点像拳击赛在打组合击。

有意思的是,奔驰在中国实行“研发地即生产地”策略,这可不是摆样子的口号。

北京工厂已经成了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生产中心之一。

而中国研发能力也稳居总部之外的头牌。

效率上,研发一个智能驾驶系统,奔驰只用了12个月。

后排娱乐系统软件,18个月搞定,虽说在某些新势力那叫“慢悠悠”,可你真要追溯从无到有的稳定和品质,这效率已经让大家眼睛离不开屏幕。

你说奔驰的生产车间高端到什么程度?

专门有个叫“鲁班实验室”的微缩工厂,内部机器人精确到0.1毫米重复焊接,每一个新员工进门都得实操一遍。

这不是高大上,是在细节上直接“内卷”全球。

2023年升级数字化,i-Portal系统上马,混线复杂程度加码,3D打印纯电车型壳体、数字决策管理内容,这鲁班实验室也就成了奔驰全球唯一的极限仿真中心。

所有的这些努力,最后都浓缩进品牌独特的场域里。

所以说啊,被对标了一百年不是没理由的,人家礼仪感、仪式感、品质控和细节苛刻都刻进骨髓了。

身为后来者,想靠参数、靠时间赶超,谈何容易?

那你是不是觉得“对标奔驰”这句话听起来越来越像一句口号?

造车圈对标奔驰成常态,新势力亮新牌,技术与底蕴拉开差距-有驾

其实背后藏着整个行业对极致品质的敬畏和无奈。

有时候,大树就是大树,风吹雨打都能再次站立,而苗苗最多就跟树根旁边拱拱新土罢了。

不过这么看未来,奔驰依然有值得骄傲的资本。

但是否会松懈,能否在智能化大潮下继续引领——咱们还得边看边走、边说边思考。

这豪华的路,谁都想摘星,可摘到的高度,到底是不是同一个“银河”?

话说回来,你怎么看待“对标奔驰”这事儿?

周围有谁真心服气如今新势力已经能全面赶超了吗?

留言给我说说你的看法呗。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