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能相信一个扫地机器人品牌突然说要造豪车?你敢信,我先说实话,我有点不太敢。现在谁还敢不带点疑问看新势力造车?连“小米这种巨头”都天天被人问成了“能活多久”,更别说追觅这种“平时在家地板下默默忙活”的品牌,居然要造出对标布加迪的电动车,还说要做超豪华市场。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平地惊雷”?这事一出来,不光炸中了业界,就连看热闹的我都多想了几分钟。
先别着急下定论,问一嘴:到底什么决定一个造车品牌能不能起来?是技术、钱、圈子、还是用户积淀?追觅这次切的是最难啃的那块“超豪华”蛋糕,而且行业整体现在都快被价格战和利润挤到墙角,有谁会信一个智能清洁设备起家的公司能跳过这些老大哥,直接冲顶?
对,造车圈说门槛降低了,这话没错,但你回头看,现在还活着的新势力,哪个不是带点绝活才撑下来?那些光靠融资、讲故事的,基本全被清场了。现在2025年了,新能源大战打了七八年,不少品牌都被揉得不成形、或者默默退场,只剩下几个巧劲十足的在坚持。降价是一波波的,平均降价快两万了,利润都进了苦逼的买家手里,厂商根本喘不过气。
可偏偏就是这个时候,追觅宣布要造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豪车。你说他是不是疯了?但仔细一琢磨,人家倒不是凭空冒出来。技术储备其实早在2013年就做了,“清华系出身”,团队一直暗搓搓琢磨电机、算法、传感器这些玩意儿,专利攒下6000多件,基本覆盖智能科技的各大核心领域,这些都能往汽车里移植。让人更惊讶的,是追觅马达能做到18万转/分钟,靠着扫地机器人避障算法,还能给自动驾驶添块砖。家用市场做成了三千万用户的数据池,AI交互也练出来了,这些在造车圈说出去都不算丢人。
钱这茬也不小。去年营收150亿不算少,今年半年已经把去年干翻了——虽然没小米那么“壕横”,但在资金流里就属“可持续造血”,而不是玩虚的。不止做扫地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割草机器人啥啥都上了,甚至今年还蹿进了无人机圈,全面布局底盘技术和供应链。这么一来,跨界的成本和效率都能有所保证,不是那种“突击队式烧钱”打法。
更狠的是,追觅手握6000家全球门店。如果这渠道哪怕“砍半”,也能让豪车体验中心遍地开花,效率还高。放眼国外,宣传和销售两条腿一起走,还能和国内形成差异化,真要把全球化玩明白了,那是肉眼可见的先发优势。
看到这你会觉得:追觅是不是做足了准备,但话说回来,“准备得早”是否真就是“准备得好”?造车拼到最后,不是技术专利,就是品牌和用户心智的争夺战。追觅在技术和渠道上,都不算完完全全的新兵,但冲豪车这条路,说实话风险一点也不少。
设身处地想,超豪华车其实是个很独特的赛道。啥叫“豪华”?不是几个配置堆起来就完事,关键是用户买这个车心里要觉得自己“有历史、有身份”。你去跟劳斯莱斯客户讲“我的马达18万转”,人家可能第一反应是“我的V12发动机你懂什么?”你说“我OTA无感进化”,人家咋回复?“牌子我选了一百多年,你就这算法能超我?”这圈子看中的不是你性能到顶,拼的是稀缺和“品牌叙事”,就是那种“一听名字就觉得贵族血液流17代”的劲头。
所以讲到底,追觅虽然手里有牌,但你敢冲,用户未必买账。你科技叙事再牛逼,如果不能让有钱买豪车的人觉得“对,这就是我身份的象征”,还是得停在门口。豪华车领域电动化率不到5%,大家还都在机械崇拜那一套里打转,传统豪车品牌自己都还在拖延新能源转型,更别说给外人让路。
换个角度,追觅的机会也就在这了,是不是“蓝海”还得看怎么切。既然主流牌子不敢“破圈”造电动超豪华,中国汽车这块没人真正打进去,那理论上追觅可以借机插队。但这窗口期也不长,等保时捷、布加迪动了真格,谁还能插空?
再问一句,追觅造车的产品到底该怎么做?做成完全科幻的造型,能不能吸引眼球?问题是,现在20万的小鹏P7也敢装剪刀门了,人们已经觉得“科幻外观”不算稀罕。那要不走极致传统豪车的外观,但内里全是高科技,能不能让客户觉得“确实高级”?真想让那些传统欧洲顶级老钱眼前一亮,还是得在价值体系设定上下一番苦工,不然就是给人家垫脚。
追觅应该明确,要跟用户说清楚“豪华不是表面繁复,而是深层次智能无感体验”;“极限性能不是动不动暴力破圈,而是精准恰到好处的掌控”。品牌历史你讲不了,那就把“科技标杆”讲到极致,看能不能靠这个吸引一批新派“身份认同者”。产品就定位超级稀缺,全球标杆,每一辆都像是技术艺术品,你不买都得仰视一会儿。
而且,追觅可以用“先海外后国内”的战略,先把国际市场打痛再反攻中国,因为国外用户对“技术出圈”的新贵未必像国内这么挑剔。但这么做同样难——国外市场的品牌忠诚度甚至高于国内,用技术硬碰硬行不行还得肉搏几年。
其实,到最后追觅成没成,并不光是有没有一个世界最快的电动豪车摆在那。真正要看的,是能不能让市场接受“扫地机器人起家的牌子居然成了超豪华”的逻辑——身份认同这一关没过,技术哪怕天花板也感动不了客户钱包。
作者在想,假如追觅真的做成了,那说明中国造车已经玩到塔尖,而且是绕开了所有传统势力,靠新技术、新思维直接插顶。如果没做成,大概率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尝试者。有人说这种激进是“不懂规矩”,但规矩不就是有人去破、去重新定义吗?设问到最后一句,为什么造车新势力要不停地冒头?因为老牌子给的路太窄,想造出下一代车,就得敢想、敢试、敢死磕。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消费不起这种“天价”,可看到国产能挺进超豪华市场,光是这份野心,也值得大家给点祝福。愿中国造车,不只是拼价格、拼渠道,最强那一波直接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追觅要是真能跑通,那才不负“造车最激进的尝试者”这个名头。不管结局如何,这个故事总算让人提着一口气多等几年,看看是不是能用科技叙事把豪华重新定义。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