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一个深V的狂飙

不得不说,皮特还是那么帅,痞帅痞帅。自特洛伊木马屠城一别,一晃已是21年,而即使是和1998年第六感生死缘里面的那个小伙子比起来,62岁的皮特依然是满满的少年感。

F1,一级方程式赛车,单看这个词就完全没有头文字D的浪漫和秋名山的诗意。字里行间散发出的仿佛只有浓浓的机油、冰冷的车架和发动机的咆哮。所以心中难免感到一丝好奇,老将皮特出马这么一个专业单一的题材,究竟能闪出怎样的火花,好莱坞式的主旋律又如何在一辆方头方脑的金属架上绽放异彩呢?

先说结果,全剧以一个深V的节奏,先将观众的所有预期与情绪都打到谷底,感觉意犹未尽地还补上了几记闷棍,然后才开始爬坡升展。所以当你抱着满满的主角光环,毫无期待也觉得毫不意外地走进剧场,迎面而来的却是一个大写的NO。而又在你忐忑不安、深表疑虑的时候,剧情竟从另一个合情合理的角度,完成了这个V形大反转。

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给人带来勇气和力量。无论这份情绪的鼓舞,是来自情感的共鸣,还是智慧的启发,还是来自血脉偾张的剧情演绎,又或者仅仅只是荷尔蒙宣泄出的一腔孤勇。F1做到了这一点,不是来自皮特的肌肉,也不是来自F1的咆哮,而是那种将你从无可奈何的深深绝望中,又义无反顾捞起来的幸福感。

影片并没有放弃好莱坞的一贯作风,充分展示了皮特桀骜不驯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但同时也较好地表现出车队精诚合作的必要性。鲁本代表自驱力,但受限于其资质与资金的束缚,自驱的动能并不充沛。皮尔斯年轻有为,是自驱力最原始的共生体,干劲十足却也懵懂稚嫩,再加上人性的弱点,资本的觊觎,在这个0秒必争的F1赛场上,都让他们所在的巅峰极速队完全失去胜算。当皮特饰演的桑尼加入后,车队竟发生了神奇的鲶鱼效应。他压根没想过要做什么团队润滑剂,但他的特立独行,偏偏在各个方面对车队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他让循规蹈矩的凯特愿意剑走偏锋,让固步自封的科斯帕尔不再按部就班,让怯生生的朱迪变得坚毅勇敢,更用血的教训,让浮骄双躁的皮尔斯褪去一身胎毛,开始羽翼丰满。毫无疑问,这里充分闪现了主角光环,换成另外一条现实中的鲶鱼,也许会让鲁本赔掉短裤。桑尼的老派作风和个人魅力,就这么神奇地改变了车队。正如片中金句所言:每个人只需要在自己的关键位置上快0.1秒,就有赢的可能。

但这毕竟不是一部漫威神剧。欲扬先抑的节奏既然已经打乱了最初肤浅的预判,那么接下来的深V则必须要提供更多的细节支撑,才能将主旋律的高亢激昂给圆回来。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影片监制——曾获F1七冠王的刘易斯·汉密尔顿了,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才有了后续桑尼对赛制规则的极致拿捏,以及包括尾翼涡旋、软硬胎面的各种炫目操作,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关于F1的精彩世界。

最后的结局自然众望所归,痞帅的险胜,也处处体现出痞味,叙事风格与主角风格达成了完美匹配。桑尼一身牛仔,随手拎着大包小包出现在众人面前的身影,这一刻成了我心中的经典。他一直在微笑,赢的时候他在笑,输的时候他也在笑。这不是他的不在乎,只是他在乎的不是输赢,是曾经来过,曾经全力以赴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