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三方测评机构将你的产品放在聚光灯下暴晒时,你会选择沉默还是发声?会强势反击还是以退为进?最近懂车帝的智能驾驶测试,就让两家车企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鸿蒙智行的"太极式"公关策略
"不予置评"四个字背后,藏着怎样的公关智慧?鸿蒙智行及其旗下品牌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的"消极应对"。他们既没有正面承认测试结果,也没有直接否认,而是选择了一种看似中立的态度。这种做法的精妙之处在于:既避免了与测评机构正面冲突,又给自己留下了足够的回旋空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鸿蒙智行在表示"不予置评"的同时,又晒出了自家的辅助驾驶报告。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曲线救国"——用数据说话,暗示测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这种"以守为攻"的策略,在危机公关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斯拉的"高格局"公关艺术
再看特斯拉副总裁陶琳的回应,可谓将格局提升到了新高度。"不关注排名"的表态,巧妙地将公众注意力从具体测试结果转移到了企业价值观层面。特斯拉将"安全无上限"作为回应核心,既彰显了企业责任感,又避免了陷入具体技术参数的争论。
陶琳的回应中还暗含一个关键信息:特斯拉并非不重视测评,而是认为任何测评都是"相对的、短暂的"。这种说法既尊重了测评机构的专业性,又从哲学高度解构了测评结果的意义,堪称危机公关中的"降维打击"。
两种策略背后的商业逻辑
为什么两家车企会选择如此迥异的公关路线?这背后反映的是截然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企业文化。鸿蒙智行作为新势力代表,更注重维护技术形象和市场信心;而特斯拉作为行业龙头,则更倾向于塑造行业标杆的形象。
从效果来看,鸿蒙智行的策略更有利于稳定现有用户群体,而特斯拉的方案则更容易赢得潜在消费者的好感。两种策略各有所长,关键在于是否与企业整体战略相匹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危机公关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灭火"行为,而是一门融合心理学、传播学和商业策略的复杂艺术。企业的每一次公开表态,都是品牌形象的一次重要投射。或许正如一位资深公关人士所说:最好的危机公关,不是在危机来临时才开始的,而是融入在企业日常经营的每一个细节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