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城市边缘,灯光将人和车割裂成一场沉默的剧。一个车主蹲在新车旁,低头看着车漆在路灯下泛着微妙的红。这个红不止是红,像血液刚流出伤口那种刺眼,又有点像深夜烧烤摊上辣酱溅到桌布的诱惑。前几天,他下单了这款“跃影红”问界 M5 Ultra,据说是年度新色,六千块的选装直接免了。如果你是站在旁边看这场“新车秀”,会不会突然想:到底是买一块高科技铁疙瘩,还是追一阵流行色号?
再来点情节。当天手机弹窗里,余承东在发布会上推广:“现在买,跃影红免费,还有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升级ADS 4辅助驾驶。”22.98万起的价格,蹭蹭往你脸上贴标签。行业习惯用“科技与美学的融合”掩饰每一次产品迭代,仿佛不把话说到玄乎,大家都不会为一块新车色心动。
有兴趣的话,翻翻新问界 M5 Ultra的“升级表”:零度白、幻影紫这些配色被塞进外观,赤茶橘则混入内饰,怀挡和副驾座椅腿托拿来做噱头。底盘用上全铝合金,据说百公里加速 4.3 秒,刹车平顺性提升 81%,AEB全向防碰撞和自动紧急转向、边刹边让,仿佛只差一只会点头的机器人在驾驶位了。再加上100W有线快充、双50W无线快充和15.6英寸中控屏,杯托和泊车功能升级凑齐,像极了那句老梗:以前买车看发动机,现在买车看能不能充电、能不能放奶茶。
这一切升级和新色,究竟是在讨好谁?如果把车厂的套路掀开,其实就是两个字——刺激。“跃影红”到底有多少工艺创新,大部分人不会真去研究光谱反射曲线;“智能雷达”“辅助驾驶”,也不会让你家狗独立开车。多数买家要的是“别人看我开这个”,略带炫耀但还能解释为“科技前沿”或“爱家安全”的理由。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切入口,也是这点——你给我点钱,我帮你包装成明天的生活方式,顺便免费送个有存在感的新颜色。
发布会现场的逻辑,往往和真实购车现场是两回事。前者是一场精心布置的“证据拼图”——每一句升级、每一段数据,堆积出“高性能”“智能化”“美学革命”的大楼。后者则是财务报表、贷款审批、车险选购和家里人拿着计算器反复按价格的缩影。归根结底,买车是生活生意,不是科技信仰。哪怕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喊得再猛,销售终究是用一连串确定和不确定揉在一起的选择。
新色“跃影红”,凸显一种趣味性:汽车营销逐渐变成了类似“口红经济”。选装免费,只在特定时间段内有效(8月25日至10月9日),限时优惠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小推一把”。这不是简单地降价,而是把一次购车变成一次“参与潮流”的仪式。至于这个红,和法拉利红、玛莎拉蒂红有什么不同,估计只有调漆师傅和市场部关注,买家多半只是觉得“这色够亮,够显眼”。
雷达系统、辅助驾驶升级,本质上是把原本属于豪华车的配置,下放到更亲民的价位。这个做法在业内已经屡见不鲜。消费者认知里,“激光雷达”,听起来像可以抵御外星生命;“辅助驾驶系统”,话术越高端,实用性反而要打个问号。能用到全向防碰撞、自动紧急转向的极端情况有多少?如果你问身边人,他们要么没遇到,要么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触发过。这里体现出产品设计和营销的割裂——高科技能“炫”,但绝大多数人只能相信它“有用”,用不用是另一码事。
我从事刑侦与法医工作多年,场景换到汽车圈,还是那个套路:证据链要完整,推理逻辑要自洽。汽车发布会像是办案现场的还原,两边都专注于“呈现所有细节”,但是最终下判断的那一扫,落在普通人的主观选择上。你买,是因为喜欢,or是被营销制造的“喜欢”?这道题,无解。
顺便感慨下:在我的职业日常,很多所谓“新技术”,往往在最需要它的瞬间才发现局限,警用装备跟不上实际需求的窘境比比皆是。说到底,技术升级解决不了全部安全焦虑,颜色创新也是如此。“跃影红”能不能抵御城市的平庸,辅助驾驶能不能避免所有事故,都是未知数。如果汽车是生活的载体,那外壳颜色只是一层脂粉,功能再花哨,关键还是谁坐在驾驶室。
玩笑一句:今年流行“跃影红”,明年也许流行“深邃绿”,后年说不定推“极地蓝”。车企永远能靠色号和参数做文章,这和法医看案卷一样——总有新花样出现,真正关心真相的人不过是极少数。剩下的,就让大数据和销售额判断吧。
最后留个开放性问题:在智慧辅助与色彩诱惑双重加持下,你选购的时候会更看重哪个?如果辅助驾驶的安全指标和新车色的“回头率”只能选一个,你会做什么样的判断?在技术和美学之外,汽车的意义是不是正逐渐变成了一场社会认同游戏?未必有标准答案,但这个红色,确实值得你在雨夜的灯下多看一眼。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