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老师,脑子就是不灵光。”同事刚进门,驾校教练的原声带还在耳边回响。整个办公室瞬间变成吐槽现场。有人正掰着手指头数着刚被怼的次数,有人已经在盘算要不要直接报单练。你以为老师走进驾校能自带金光?别闹了,烈日下只剩汗渍印和一肚子无奈。
说起来,驾校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别看教练学历写着“初中”,那嘴皮子和心理战术,秒杀一众985毕业生。学车现场,老师成了“差生”,教练成了“主考官”。同事一边被喷“死板”,一边还要陪笑,嘴角肌肉快抽筋了。你不服气,教练一瞪眼,下一秒你可能连倒库都忘了咋打方向。
旁边有人笑得前仰后合,补刀都不带喘气的:“人家说你不灵活,就是叫你别太轴。”还有老油条同事一拍桌子:“这不就是成年人世界吗?哪有圣诞老人,谁也别想靠头衔混日子。”办公室的氛围仿佛一场社会小剧场,吐槽声里夹杂着不甘、调侃,和一点点现实的无力感。
我老婆练车那会儿,情况有得一拼。教练动不动来一句“女人胆小,方向感差”,气得她练完车直接冲进奶茶店,点了两杯加冰的压压火。后来干脆加钱报了单练,瞬间服务切换,教练笑得比广告还灿烂。别说,这一小时120块钱的“关怀”,真是买得明明白白。驾校的江湖就是这样,表面练技术,背地里拼心理素质和钱包厚度。
暑假一到,驾校又换了画风。准大学生扎堆报到,七八个一团,边练车边抢教练的“C位”。一瓶水、一包烟,教练立马变身“最佳拍档”,教得倍儿起劲。成年人想学个车,规规矩矩站一边,结果变成教练的情绪出气筒。你说不公平?这事搁谁身上都觉得别扭。可谁让这地盘,规矩都写在空气里,没人跟你明说。
有次隔壁单位的程序员去学车,本来以为自己逻辑思维一流,结果教练一句“你们搞电脑的,手脚慢”,现场气氛直接炸了锅。学车就像打副本,身份、学历、职业统统无用,得靠临场反应和情商“自救”。你越较真,越容易被“教育”。敢投诉?换个教练,整个氛围冷到让你怀疑人生。你以为自己能靠理智和规则赢下这局?现实分分钟让你体会啥叫“社会试炼场”。
有时候真想问一句,这驾校到底是学车的,还是社会心理实验室?教练手里握着考试和过关的生杀大权,学员在一边琢磨怎么“哄”教练高兴。你说离谱吧,但这就是现实。心理素质不强的,可能天天被怼到想换行。心理素质强的,也得在烈日和压力里熬成老油条。
教练的日子也不滋润,夏天一站一天,皮肤都晒成了“健康古铜色”。但谁让他们手握资源?你说他们是权力滥用,还是被现实逼得“自保”?这事真说不清。也难怪网上的讨论区,比驾校还热闹。连体育圈的明星上个综艺,换个新领域也能被教练一句话噎得哑口无言。网友立马化身键盘教练,点评得头头是道,谁还不是个“社会观察家”?
驾校的潜规则,明面上是技术,背地里全是人情世故。你自认规矩认真,教练反倒不待见。会来事儿的,哄得教练开心,学得也顺。你说荒唐,可生活不就是这样?谁还没在陌生领域里被“社会再教育”过?你以为这只是驾校的事,其实哪行哪业都一样。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剧场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偶尔被现实教做人,偶尔也想狠狠怼回去。
其实我挺想知道,谁学车的时候没被教练“洗礼”过?你是忍着,还是怼过?评论区见吧,来点真实的。保证不收“单练”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