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咱今儿唠点儿实实在在的,跟咱出门打车直接挂钩的事儿。
最近,出行领域有了新动向,针对网约车的。
像宁波、鹰潭、广州这些地方,政府交通部门都采取行动了,目标直指网约车平台那些花样百出的“一口价”、“特惠价”策略。
说白了,就是不想让平台再玩这种恶性压价的把戏了!
为什么这么做?
细想想,现在国内网约车平台有多少家?
几百家是有的!
注册司机呢?
六百多万!
这啥概念?
车比人还多!
说得更直白点,就是供大于求,僧多粥少。
结果就是运力过剩,车子扎堆,乘客不够分。
就拿三亚、长沙来说,早就发出过运力饱和的警告了。
车多单少,平台还能有什么高招?
除了简单直接的价格战,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早几年,平台还肯掏钱补贴,乘客、司机还能跟着沾光。
可现在呢?
平台也不是傻子,补贴烧不动了,所谓的“特惠”,说穿了就是把成本转嫁到司机头上!
咱们来盘算一下。
现在弄一辆能跑网约车的车,少说也得十来万吧?
像吉利帝豪、比亚迪秦PLUS DM-i这种经济实惠的车型,是很多司机的选择。
就拿秦PLUS DM-i来说,外观那是相当精神!
前脸“龙颜”设计,大尺寸格栅配上锐利的大灯,看着就提气。
内饰走简洁实用风,中控大屏用起来也挺流畅,座椅舒适度也还行,跑长途也还能接受。
车是有了,但油钱、保养费、保险费,哪一样能省?
特别是现在油价居高不下,跑一趟下来,平台再抽走一部分,司机落到手的钱就更少了,感觉像是给平台白干活,这谁能乐意?
就像《卖炭翁》里写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滋味,真不好受。
所以,这次地方交通部门出手,算是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鹰潭直接发文,禁止平台用“一口价”等方式变相逼迫司机降低收入。
广州更直接,约谈了十几家平台,连规模稍小的平台也没放过。
这不仅仅是提醒,而是一种明确的监管信号!
有人觉得,这跟反垄断有关。
但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交通运输部力推的“阳光行动”。
核心就两条:保障驾驶员的合理收入,抽成比例要公开透明。
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司机有钱可赚,而且要明明白白地赚!
现在各地的措施,就是要将这个目标落到实处。
低于运营成本的订单,实际上就是在侵害驾驶员的合法权益。
这就像咱们常说的“薄利多销”,但如果“薄利”到连本都保不住,那还谈什么“多销”?
当然,也有人忧虑,以后打车资费会不会上涨?要是费用涨太多,谁还会选择网约车?
但咱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一个让从业者入不敷出的行业,又能走多远?
驾驶员长时间工作,精神压力巨大,安全风险也会增加。
再者,倘若收入过低,服务水准必然下降。
长此以往,消费者也难逃其害。
更甚者,某些平台为了削减开支,可能会放松对驾驶员资质的审查,甚至允许不合规车辆上路运营,这无疑会给乘客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如果劳力者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又何谈行业的健康发展?
说到底,平台惯用的伎俩就是先以低价抢占市场份额,而后再反过来收割用户与驾驶员。
这种“先甜后苦”的套路,大家早已司空见惯。
此次监管部门紧急制动,并非要扼杀市场竞争,而是为了划定一条底线。
真正的竞争,应体现在服务质量、安全保障以及运营效率上,绝非是谁更能压榨驾驶员的血汗!
想想那些风雨无阻、为城市出行提供便利的网约车驾驶员,他们的辛勤付出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所以说,网约车这碗饭,不能再是“血汗饭”了,得让驾驶员们吃得更有滋味,更有保障!
让他们能有尊严地工作,有体面的收入,如此,行业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此事,各位有何高见?
您认为网约车平台该如何平衡乘客、驾驶员与平台自身的利益?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一起探讨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