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汽车行业的供应链里,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暴正在酝酿。说起来,之前很多汽配供应商的生存状态真是“甭提了”,六个月的账期加上还得自掏腰包贴现,简直是“吃不了兜着走”。但这些糟心事,现在开始有了点亮光。
得先从“车企链”说起。这个东西听起来挺“高科技”,但其实就是一些车企为了缓解自己的财务压力,设计出来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比如比亚迪搞的“迪链”,长城汽车的“长城链”,都是它家出品。供应商们想拿回货款,就得乖乖收下这些链上的数字凭证。问题在于,账面上看这些凭证“有钱”,实际操作起来嘛,6个月起步的兑付周期是常规操作,有时候,还得自掏腰包去银行贴现。这期间,车企等于拿到了一笔免息贷款,而扑腾在底层供血的中小企业就只剩下“裤襠里挖饼子”了。
小供应商是真的难,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台车的零部件如果供应商当月提供,算上人工、材料、物流的成本,钱几乎是倒亏的,凭证回款再慢点,连正常运转的资金链都可能断掉。更别提车企要是经营波动,这凭证就特像一张随时要风化的“废纸”了。
事情转机在哪呢?2025年。咱们国家7月出台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直白地讲,就是给那些“被压垮”的中小企业支了腰,要求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从货到付款,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月,还被明文禁止拿什么应收账款凭证拖延支付。换句话说,想压供应商的钱,门都没有了。
政策一施行,行业里可慌了神儿,尤其是那些习惯用“车企链”套现的小心思的企业。他们很快纷纷跟紧了政策定下的节奏,17家主流车企那会儿集体签了一份承诺书,说要把账期压到60天以内。就是有些承诺真容易写,操作起来嘛,还是点头叹气。不过比亚迪这次动得真快,2025年8月开始就逐步取消了“迪链”,改换成商业承兑汇票,再搭配点电汇。长城汽车也紧接着停了“长城链”,好些广东的小供应商还收到了久违的——现金回款。
但你别以为这些动作就万事大吉了――供应商们的槽点还在。有人说,虽然账期短了,但商票兑付依旧有周期,还是“换汤不换药”。还有主流车企因为现金流紧张,手里的账单一下变不过来,就搞了个分批次调整,也就是说,供应商得先等着排队。
不过话讲回来,有问题说明有人在动。这么些年下来,汽车产业链里供应商和车企的关系大多时候都是单方面的“付出-剥削”。车企一边压着供应商的回款,一边用节省下来的资金搞投资、抢市场,日子倒是过得挺精明。供应商们也只能咬牙硬扛,因为不接单,就是死。但2025年开始的这一系列变化,背后透出来的信号却是,咱产业链讲求长期公正的游戏规则,更接近那种你来我往、利益对半分的合作模式。
这场“车企链”退场,显然不只是一次被动的“数据账面美化”,它也在逼着大家重新洗牌,把那些“合规”与“透明”当成新规则重新适应。政策发力,监管又上线,汽配圈总不能再嘬供应商的血了。未来应该是协同发展,大家抱团共赢,这事才算真正“得劲”。用汽配圈一位老板的话讲,以前是“人吃人”,现在终于可以琢磨琢磨,怎么“人对人”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