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炸裂的。中升集团这家连锁汽车经销商,花了大手笔买了上千辆问界M9当代步车。是的,你没听错,代!步!车!这么算下来,总投入得超过5个亿。这还没完,不是说保时捷、奔驰、宝马这些豪车车主去修车就给安排个差不多档次的代步车吗?可不是,在中升这里,换成问界M9,一视同仁。不管你开的是豪车还是别的品牌,修车期间你的代步车都是问界M9。
听着是不是有点离谱?奔驰车主开着M9代步?修车还能顺便试驾新品牌?而且,试驾的这个品牌,还是国产新能源。再一想,车主多半也不是买不起那辆代步车。整整上千辆M9,几百万人次的试驾体验,这么大的投入,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们先别急着拍桌子说这不正常,先来捋捋数据,看看这里面的逻辑到底可不可行。
先说问界M9这辆车吧。它是赛力斯联手华为推出的高端新能源SUV,定价不低,六七十万一辆,妥妥瞄准了豪华车市场。车本身的硬件、配置、性能都不差,华为的智能座舱加持,车联网体验也算顶配水平。换句话说,问界M9不缺产品力,缺的是品牌认知度和口碑基础。说白了,很多人一听“国产”“新能源”,就自动劝退了。
而中升这波操作,就是要解决这个“认知度”的问题。你开着奔驰、宝马这种大牌车会不会对国产车看不上眼?肯定会有点吧。但如果你正好修车,暂时没车开,免费给你一辆问界M9用几天,你的抗拒心理会不会弱化一点?而且,M9的定位和你原本开的豪华车差不多,甚至在一些智能化功能上还更胜一筹。一通体验下来,说不定你还真觉得这车不错。
如果只是小规模试驾,这种逻辑好理解。问题是,中升直接砸了5个亿买上千辆M9,这是啥路子?看起来风险很大吧?咱们接着拆。
中升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经销商之一,做了几十年传统燃油车销售,主要代理豪车品牌。过去他们靠卖车、修车、卖保养套餐赚钱,新能源车起来之后,这个模型有点被打破了。新能源车企不走4S店,把销售搞成直营模式,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挤得很厉害。中升为什么选了问界?显然,他们想在新能源领域找个突破口。而问界这种带点华为光环的品牌,产品线也正好从中端到高端覆盖得比较全,可能是中升觉得能拿得出手的合作对象。
那么,这5个亿的投入,会不会亏得血本无归?从数字上看,表面确实有点吓人。上千辆问界M9,成本高,折旧也快。修车的车主用完代步车,也不一定会立马掏钱买一辆M9。光算短期收益的话,这种操作完全不划算。但这里面还有个关键点,中升不只是为了眼前这点回报,它真正看重的是修车客户的车主画像。
想一想,奔驰、宝马的车主是什么消费人群?中高收入、高消费能力,对车有品质要求。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接触新能源车,甚至对国产品牌还抱着点偏见。但如果你一上手发现,原来新能源车操控不赖,智能化体验还挺酷,心理上就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甚至你车开久了,可能开始觉得自己的车“老”了、不够智能了。这种变化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一旦发生了,后续换车的时候,更多人可能会把问界列进考虑范围里。
话说回来,这种“靠代步车带试驾”的打法,在行业里真有点少见。传统车企一般不会这么玩,新势力更是直接砸直营店搞生态圈。对比来看,中升的玩法更像是“曲线救国”。但它逻辑通不通?其实还挺通的。
这几年,国内的新能源市场竞争很卷,卷到什么程度呢?车卖不出去的品牌不少,能赚钱的品牌却没几个。小鹏、理想这些头部新势力,账面上的研发投入、用户补贴都高得吓人,毛利率有时候低得让人怀疑它们是不是在做公益。再看外资品牌,奔驰宝马这样的老牌劲旅,在新能源领域也面临转型阵痛期,利润率直线下滑。
中升这波操作,说到底就是赌一个未来。它赌的是,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高;赌的是,车主对国产高端品牌的接受度会逐渐提升。如果赌对了,问界系列车在后续销量上有所突破,中升就能分享一部分市场红利。如果赌输了,问界卖不动、中升的这批M9后续折价处理,损失也不会太离谱。毕竟相比车企直接烧钱搞研发、扩产能,经销商的投入已经算小规模冒险了。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其实拆开来想,并不是完全不合理。中升表面上是在乱花钱,往修车代步车上砸了5个亿,但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在“抓机会”。新能源车的普及需要时间,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转变也需要时间。中升用这种方式让问界M9直接进入豪车车主的体验链条里,算是一个很聪明的战略动作。
最后还是得说,这种操作到底能不能成功,还得看问界系列的后续市场表现。如果车本身不够硬,车主体验完了也不会买单;但如果产品力在线,这波代步车试驾带来的潜在转化率,可能会比某些车企砸广告来的效果更好。
所以,与其纠结单看5个亿投入吓人,不如盯着问界接下来能拉多少新用户。毕竟,车市的游戏规则早就变了,现在拼的不只是产品,还有营销方式的创意和执行力。中升这盘棋,吓人归吓人,但未必下错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