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老百姓的生活里,智能汽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很多人家里都换上了带各种智能功能的新能源车。
最近,车圈里的两大热门选手,理想汽车和华为,都相继公布了一些关于自家智能驾驶系统的数据,这些数字一摆出来,可就有意思了。
表面上看,理想的用户多,跑的公里数也长,好像是占了上风。
但你要是仔细琢磨一下这些数据背后的门道,就会发现一个挺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用华为智能驾驶的人虽然少一些,但在一些最关键、最考验技术的环节上,他们反而用得更频繁,更愿意把车交给系统去管呢?
这背后,到底是两家公司的技术路线有高下之分,还是说他们对未来智能汽车的理解,从根上就不一样?
咱们先来像看体检报告一样,把两边的数据摊开来仔细瞧瞧。
理想汽车的报告,看着确实是家大业大,有140万车主在用他们的智能驾驶系统,总共开出了53.7亿公里的里程,这个数字非常可观。
在这些行驶过程中,那个能在关键时刻帮你踩一脚刹车、避免追尾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总共启动了233万次。
而让很多人头疼的停车问题,理想的自动泊车功能也被使用了1.7亿次。
这些数字听起来都挺厉害的,证明理想的智能系统确实在日常用车中帮了不少忙。
但是,等我们把目光转向华为这边,情况就变得微妙起来了。
华为鸿蒙乾坤智能驾驶的活跃用户数是94.6万,比理想少了三成左右。
可就是这不到一百万的用户,他们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却启动了291万次,比理想还多出了近六十万次。
更让人惊讶的是自动泊-车,理想的1.7亿次已经不少了,华为这边竟然达到了3.2亿次,差不多是理想的两倍。
这个对比就很有说头了。
用户数量少,但关键功能的使用次数反而更多,这说明了什么?
这很可能说明,华为的用户对这套系统的信任度更高,也更依赖它来处理复杂的驾驶场景。
自动紧急制动启动得多,意味着系统在各种复杂路况下都保持着高度警惕,并且车主也相信它能在危急关头做出正确的反应。
而停车次数的巨大差异,更是直接反映了系统在解决中国司机普遍痛点上的能力。
咱们国家的停车环境有多复杂,开过车的人都深有体会。
老小区里歪歪扭扭的停车位,商场地下车库里光线昏暗、没有清晰标线的地方,还有那种窄到让你怀疑人生的机械车位,这些都是考验驾驶技术的“地狱模式”。
华为的自动泊车功能被高频使用,说明它在应对这些刁钻场景时,表现得足够稳定可靠,让车主们愿意并且敢于放手让它来。
每一次自动泊车的使用,都是一次用户对系统投下的“信任票”。
这种在最困难场景下建立起来的信任,分量是很重的。
看完了硬碰硬的驾驶数据,我们再来看看两家公司在提升用户体验上走的不同路子,这就更能看出他们的思路差异了。
理想最近主打的一个卖点,是在理想L6上搭载的VLA司机助手。
这东西厉害在哪呢?
它让汽车的语音系统变得特别“有情商”。
你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字正腔圆地对车说“你好理想,请把空调温度调到24度”。
现在,你只要随口说一句“我感觉有点热”,车子就能立刻领会你的意思,自动把空调调整到合适的模式和温度。
这种能听懂“画外音”的本事,让用户感觉车子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能理解你的贴心伙伴。
这个功能推出后,用户好评率非常高,也成了理想L6热卖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想的策略很清晰,它先不去追求遥远的完全自动驾驶,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当前用户能最直接感受到、最高频使用的交互体验上,用“懂你”来打动消费者。
再看华为,它走的是一条更偏向于技术底层、润物细无声的道路。
它的鸿蒙乾坤智驾系统从上一个版本升级到最新的4.0,并没有搞什么声势浩大的宣传,但很多老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发现,这套系统变得越来越顺手,越来越可靠了。
数据显示,华为智驾系统的用户活跃度已经超过了九成四,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车主每天开车都会习惯性地打开智能驾驶功能,让它来辅助自己。
这就像我们开车要系安全带一样,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的习惯。
华为的策略,是把软硬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研发的芯片,跑自己开发的系统,打造一个高度协同、稳定可靠的技术平台。
它可能不会频繁地推出某个让你眼前一亮的炫酷小功能,但它在扎扎实实地提升整个系统的“内功”,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离不开它。
这就引出了两家公司最根本的发展路径区别:理想走的是一条“极致单品”的路线,而华为则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平台”。
理想的成功,从最早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切入家庭用户的需求,到如今用VLA这种高情商的交互体验留住用户,它的核心逻辑始终是“我最懂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快速满足这些需求,它可以灵活地选择全球最好的供应商,谁家的芯片好用就用谁的,这样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
而华为则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它的目标不是只做一两款爆款车,而是要成为整个智能汽车时代的“基础设施”。
它将自己的鸿蒙乾坤智驾系统,像一个标准化的“大脑”一样,提供给岚图、阿维塔、深蓝等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使用。
今年,使用华为这套方案的合作品牌已经达到了七个,而且销量都在稳步增长。
可以预见,随着加入华为“朋友圈”的伙伴越来越多,它的总用户数和总行驶里程超过理想,只是时间问题。
当市场上大部分智能汽车都开始使用同一套底层系统时,一个强大的生态就自然形成了。
开发者会优先为这个生态开发应用,海量的数据会反过来哺育系统更快地进化,最终它可能会成为一个所有人都绕不开的行业标准。
这才是华为真正的“后劲”所在,一个是在精心打磨一件受市场欢迎的商品,另一个则是在建设一座未来城市的底层架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