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B站,大伙儿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ACG、弹幕,抑或是什么“在线自习室”,但要聊到汽车测评,估计不少人会愣神。
可别觑了这块自留地,B站车评区,那是卧虎藏龙,拥趸百万的播主不在少数。
近来,这圈子里出了桩颇有玩味的事儿:一个名叫“铁秀IRONSHOW”的百万级粉头儿团队,俩月前刚撂挑子不干,托词是“创作灵感枯竭”、“囊中羞涩”,惹得一众拥趸扼腕叹息,纷纷诘问B站的营商生态是不是出了岔子。
怎料?
没隔多久,这团队竟原地满血复活,甚且还分道扬镳,各立门户,依旧在B站上鼓捣车评。
这番操作,是不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这事儿就好比,你跟铁哥们儿掰了,理由是三观不合、手头拮据,结果没几天,你俩各自觅了新欢,更玄乎的是,新欢居然还是对方的狐朋狗友...这叫人如何忖度?
莫非之前的“绝交宣言”都是障眼法?
于是乎,疑窦丛生,铁秀团队当初作鸟兽散,委实是由于“捉襟见肘”吗?
车评这行,在外行人看来,那可是块肥肉,随便接个软广就能赚得钵满盆溢。
比方说,坊间传闻,车评人陈震由于提前走漏了风声,吃了车企一张五百万的罚单,这数字听着都让人咂舌。
可实情呢?
车评这行,头部玩家的确能舒舒服服地躺赢,但腰部、腿部玩家的日子,兴许就没那么滋润了。
尤其是在B站,想靠车评混口饭吃,门槛着实不低。
以铁秀团队为例,他们的视频路数是那种“段子+车评”,既要精通车理,又要妙语连珠,这难度系数可不小。
这玩意儿,灵感一来,如有神助,灵感一溜,那真是绞尽脑汁也憋不出半个字。
再者,这种风格对视频的制作水准要求也高,成本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拿租车来说,眼下新能源车这么炙手可热,热门车型甫一问世,租金立马翻番,一天两千都算友情价了。
如果要拆车、测极限性能,一天八千起跳,这价码,都能包辆劳斯莱斯兜风了。
区区一个租车费用,便可见一斑。
再加上拍摄、人工等杂七杂八的开销,一个五人班底,一年没个两百万进账,恐怕都难以糊口。
诚然,铁秀团队的商单叫价也不低,一期二十万,而且档期还排得挺满。
但症结就在这儿,他们不愁没活儿,愁的是没能耐把活儿给消化掉。
说白了,想接单,奈何产能跟不上。
是以,当初劳燕分飞的缘由,或许并非单纯的“差钱”,而是团队内部的创作理念有了龃龉。
正如他们在复出视频里吐露的那样,“除了经济上的考量,团队对于创作和经营方略也存在分歧”。
现如今他们分道扬镳,一个团队承袭了之前的专业范儿,另一个团队则保留了段子和剧情,这或许也佐证了,创作理念的南辕北辙,才是导致他们分崩离析的更深层原因。
不过,话又说回来,铁秀团队分家后,依旧不约而同地选择了B站这块地盘,这倒是颇堪玩味。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B站依旧是车企和汽车自媒体竞相逐鹿的主战场。
有别于寻常认知,B站的用户,可不是只会沉溺于二次元的“小破孩”。
他们对车更门儿清、更乐意听技术剖析、更关注硬核。
这也是何以,诸多车企都热衷于在B站上“种草”,因为这里的受众,更容易被“安利”。
B站用户这种“走心”的特质,也吸引了一大波汽车播主。
在其他的短视频平台,受众或许更青睐那种“奥迪不是豪车”、“真男人就该开V8”的戏谑段子,但在B站,用户更愿意听你侃侃而谈技术细节、深挖行业内幕。
最新的数据昭示,B站汽车区的用户规模和视频播放量都在扶摇直上,汽车也一跃成为B站第五大广告金主。
这对于汽车播主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
譬如B站的播主食贫道,他驾驶着理想L9横穿美洲大陆,这背后就有理想汽车的慷慨解囊。
还有影视飓风,同样也是驾驶着L9畅游欧洲。
这不仅让播主赚得盆满钵溢,也让理想汽车攫取了海量的曝光。
由此观之,铁秀团队此番“复出”,无论是哪一派,或许都认为自己有机遇在B站上东山再起。
盖因,在车企看来,B站的用户,时下已然成为最适宜“种草”的潜在客户群。
当我们一味地将矛头指向平台的时候,是否忽视了创作者自身的问题?
就像铁秀团队,他们的解散,或许不单单是由于B站的营商环境,更多的还是由于他们自身遭遇了创作瓶颈和经营理念上的分歧。
揆诸事理,B站或许并没有被“冤枉”。
它不过是个平台,一方舞台,而真正的角儿,还得靠自身硬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