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朋友圈里又炸了锅,说的是国产SUV销量榜单出大事了。我忙着开会,车展上摊子都没顾上盯,结果一看数据,心里咯噔了一下:问界M8失了冠?星越L连前三都没进?豹5被挤到第47?这变化够猛的。
同事开玩笑说:哥,这就是市场讲真话的节奏。我点头,确实如此。翻翻榜单数据,不瞒你说,我还真被这些数字震了一跳。海狮06以4518辆豪取冠军,销量比我去年见过的那些爆款还猛不少(估算,样本有限)。问界M8紧跟其后,4300辆排第二,差距并不大,但这一排位换了人心态也不同了。前十名里,吉利三款燃油车与比亚迪新能源形成微妙对峙,这其中的故事远比数据丰富。
我记得一个修理工朋友说过一句话:新车卖得好不一定就省事,做好售后一半功夫还没打完。这话我琢磨再三,后来发现背后其实是供应链和服务链的剧烈调整反映。
供应链这事,说白了就好像咱买菜。出好菜的还能货源稳定就赚了。新能源车电池突然涨价,芯片还得抢着分,那产能和价格就像菜市场上的稀罕货,供不应求你能不慌吗?而且各大品牌之间的链条不是孤立的,吉利什么的烧得旺一点,不一定是销量猛涨那么简单,有时候背后只是渠道补货节奏变慢,短期拉销量。
顺带说一句,我之前觉得比亚迪稳得一匹,基本没人撼动。但这回看到榜单,前10只3款比亚迪,明显有点高看它的市场渗透了。别急着喷我哈,我是基于这几周数据,和厂家发货量的细微信息研判的。到底是新品推出慢,还是竞品拉力大?数据迷雾让我不得不暂且放缓判断。
有人问我,星越L跌到第6,是不是品质问题?对此,我倒觉得更多是渠道、用户心态,以及市场热度轮动带来的结果。星越L和博越L,价格相近,空间配置也接近,但从实际体验讲,星越L的智能交互系统更新太慢了,用户体验不够理想。这就像,买两个差不多品牌的手机,一个系统卡顿,一个流畅,你选哪个?我朋友看了车后,还专门吐槽:这车内饰倒是挺用心,就是那屏幕老掉链子,坑。
顺便算了下,海狮06这车4500辆,每辆平均售价估计在15万左右(心算不准,轻喷),那么一周收入动作就是6.75亿人民币,利润率咋样?(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供应成本变动没细算)但肯定能撑起它排头兵的位置。反观同价位的问界M8,价格贵得多,市场精神头也足,前两名竞争激烈让大家都咬牙坚持。
零跑C10上榜前五,它的表现让我想起年前一个展会遇到的导购,他一边推销,一边说:这车不仅便宜,后期保养成本也划算,全面适合年轻群体。说实话,这点我还真有点儿质疑,毕竟国产电车保养零件的供应链还不够稳定,保养便利度得打个问号。
聊点私货,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今年春天刚整理的海狮06内饰照片,细节做得还挺讲究,尤其是中控按键触感,明显比同级别SUV高出一筹。这种接地气的精致,往往是很多厂商忽视的。消费者其实是感知得到。
坦克300跌出榜单50强,我当时心想,这车靠着硬派越野定位能坚持,没想到销售下滑得这么快,是不是老玩家开始换口味了?还是新对手太多,市场被稀释?小跑题下,我猜它的网络营销没跟上节奏,虽然没细想过,这纯属臆测。
问你,朋友,你买车更看哪一块?配置性价比?还是品牌溢价?这次榜单变化,能不能说明消费者对新能源技术的接受度出现了新的分水岭?或者说,是供应链问题让一些主流品牌供货不足,才让排行翻车?
看了榜单,不得不反思整个供应链的复杂性。车企研发不再只是设计一辆车那么简单,得像经营一个植物园,种着不同种子的供应链每天都得盯着潜在风险,这活比养花还折腾。我自己经常自嘲,写稿写到供应链都能梦见断货、涨价,成了新一代汽车纠结狂。
最后打个擦边球,市场这水这么浑,谁能捞到最大那块肥肉呢?车企的新动作能不能赶上这波浪潮?到底是技术刷新跑得快,还是渠道耍得转?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得留点空间留点想象。
细想起来,那天上班路上,路边卖汽油的牌子闪着招牌,忽然想起:无论新能源怎么火,油车的影子还长着呢。这市场变局,想必还能玩出不少花样吧?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