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湖州交通运输的公示,我第一反应是——真是个摆在面前的现实景象。刚在路边,听到朋友司机抱怨:今年车少了点,但订单变少,收益明显下降。我试着算了算,2024年平均单次订单收入大概在30元左右(体感估算,样本不多),到2025年这块大概掉了15%左右。每个平台日均订单数也少了,估算从400-500单下降到350左右(估算范围较大,但可以感受到趋势明显)。
让我带入一下,假如一台车每天跑120公里,油钱、保险、维修(短期内还算便宜,但长远看,车辆报废压力大),百公里油耗大概9升(估算),6元/升,油钱就得花超过60块。运输成本再叠加保养,驾驶员实际可得收入,大概率在20-25元每单(扣除平台抽成、油费和其他花费)。这是个粗糙的算值,可能偏保守点。
你知道,我一直在盯供应链的变化,就像看流水线上的工序一样。就算看似简单的车辆拼装,也隐含供应链背后的博弈——比如某些零件从哪里采购,成本差距大得出奇。用生活比喻,就像买水果,有的产地水果贵,但品质好;有的便宜,但耐存放的时间短。供应链调动这点我理解:做车辆,核心是成本+效率。但如果你问我:那为什么还能出这么多车?我认为一个原因是,国内大部分车企都在压缩成本,尤其是底盘和电子系统的部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关于供应链的变化还真没想过太深入——或许,像拼装房一样,有些关键零件变得越来越标准化,量产成本被大幅降低,可能会让车辆价格变得更低,或者更快推向市场?但这个低成本是否意味着品质还在保证?这里我又想起一个问题:你觉得用拼装式制造的车,寿命会比那种全车身一体成型的车短吗?我猜没细想过,但觉得这个差异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明显。
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某车厂推的入门级车型,价位集中在8-12万之间,基本上就是拼装优先,用零部件的标准化来压价格。那些伪拼装车或者说工厂拼装车,可能会有电子组装的差异,但走量下来的确能降低成本。这就让人怀疑:为了降低成本,车辆的品质会不会成了次要?这也是我看到一个奇怪的点,有些车开个4-5年就开始小毛病不断。
你知道,我一直觉得,渠道和用户心理就像调味料,少了点味道就觉得无聊。去年某修理厂的师傅就透露:奇怪,去年车少点,但跑得快,利润反而没之前高。我心里想,这波游戏是不是变了?因为市场的公平已经被打破——像平衡木一样,稍不留神就掉下去。
比如那辆车,价格差不多,发动机用的其实相差不大。可是驾驶感受一对比,发现同价位的某款车,座椅硬点,悬挂偏软点,跑长途真能有不同——这其实就是调校差异。考虑到研发,那些调校成本其实不用太多,只是调料包不同:一款追求舒适的,要用调教平顺,另一款则偏运动,调得硬挺。其实就像做菜一样,一个咸一点,一个淡一点。
说到这难免会想到:为什么不把调校标准统一?但这个问题太复杂。有时你试驾那款车,能明显感觉到厂家的调校偏好。一边是舒适派,一边是运动派。我总觉得,这和渠道心理一样,卖车的人喜欢特殊点,而用户喜欢刚刚好就是不一样。
我刚才在相册翻了一下,看到一个旧车的价格记录,五年前那辆车卖了2万,现在看看还凑合,价格起码还在1.2万左右。这让我想到车一旦老司机迷上,久了就会考虑换车——但怎么换?新车越来越贵,二手车的保值率又不稳定。
这时候,突发奇想:如果我非得用花费/耐用年限的比喻去理解这市场变化,类似买一台车,算算百公里成本,油+保养+折旧,估算算下来,每公里大概0.8元(算得粗糙),比起地铁或者骑行,还是偏贵点。其实这个成本里面,有很多隐藏的坑。比如车辆快到报废线时,得花不少维护费才能撑一两年。而且,报废门槛也不一定公平——说到车辆报废,有个问题:60万公里,真的快到了吗?我估算,换个粗略的数字,正常车主到那公里数,也得开个8-10年,不一定完全符合规定。
于是,我又开始琢磨,一个司机朋友说:你说,到改装场去,能不能把车开到60万?不说保障,但是真的能靠谱吗?我想,这感觉和调校一样,很多技巧只能靠人去琢磨。这让我一边觉得麻烦,一边又觉得挺现实。
有个细节我还记得,有次和一个销售聊,他说:你知道,现在很多新入门司机,觉得赚得少还不愿意省,宁愿快快开,结果还得养车、交保险,岔开了。我心里笑,他说的养车其实指的是平时的油费、保养、车险,其实就像养宠物一样,不是说养一只猫只花个几十块,养个宠物的成本,远不止这些。这样一想,养车成本未必比养宠物低。
(这段先按下不表)从供应链到用户心理,要做出合理判斷,真是个艺术。问个问题:你觉得,未来的车辆,凡是走品质路线还是走量路线,会不会逐渐分开?我猜,可能会两条路并存。一路偏向技术优化,另一条偏向成本压缩。
就在这复杂的漩涡中,车上的细节让我感慨:那些看似简单的按钮,可能暗藏心思——比如空调调控的温度传感器,看似普通,但调节的算法,实际上能带来多少真实体验,挺像调香师调味一样。
我不知道未来怎么发展,但只想问:你注意到那辆车的座椅软硬吗?你觉得,那一级油耗到底什么时候会变得更加经济?或者,车辆那些天马行空的智能到底是不是在我用脚投票呢?也许,有一天,我们都得变成用脚投票的司机,决定下一辆车买还是不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