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小米SU7 Ultra这款备受关注的国产新能源性能车,因为一个购车流程问题,在车友圈里炸开了锅。不少准车主在社交平台反映,自己的爱车还没进入生产排期,就收到了交付专员的“后通牒”——要求在7天内付清全部尾款,否则订单作废,定金不退。
“这操作太让人困惑了!”一位准车主陈女士表示,其他品牌都是车到了才付尾款,小米却要求“先付钱再生产”,即使明确表示要车,不付部分尾款也可能被推迟排产。更有车友晒出订单,显示还需等待22周,催款通知却已下达,逾期定金直接没收。甚至有车主反映,车辆尚未进入生产序列,就被要求全款到位。
翻看小米汽车的购车协议,争议的源头清晰可见:合同中写明小米有权基于“车辆生产安排或销售情况”随时要求支付尾款,用户收到通知后7天内须付清,否则构成“根本性违约”,小米可单方面取消订单并没收定金。这与小米早期在《SU7答网友问》中提到的“尾款可分多笔支付”、“支持在交车时支付”的说法,形成了明显反差,让部分车友感到被误导。
对比行业主流做法,小米的“先款后产”模式显得比较特殊。特斯拉、蔚来等品牌普遍采用“车到店验车后付款”的流程;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转型电动化后,也多是“首付+提车时结清尾款”。这些模式都以车辆实体存在为付款前提,降低了消费者的资金压力和潜在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小米此举可能源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是作为跨界新势力,在产能爬坡期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提前锁定用户尾款能缓解现金流;二是SU7 Ultra上市初期遭遇黄牛炒作,通过“限时支付”策略,意在筛选真实购车需求,挤压黄牛空间。然而,这种模式将生产环节的部分风险和资金压力转嫁给了消费者,尤其是定金门槛已从早期的2万元涨至4万元,尾款金额不菲,对车友的资金流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这场关于支付流程的争议仍在持续。它反映出,当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回款逻辑移植到高价值、长周期的汽车消费领域时,如何平衡企业运营效率与消费者权益保障,成为新势力车企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对于广大车友而言,在购车前仔细了解合同条款、明确支付节点和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这场风波,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预售模式和用户沟通,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