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给所有智驾车主敲响了一记警钟,他明确表示:目前国内市场上所有标注“智驾”的汽车,都不具备真正的自动驾驶能力,驾驶员必须全程把控方向盘,一旦“脱手脱眼”导致事故,将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在此之前,很多车主误以为开启“智驾”就能解放双手,但公安部用三个“暂时”划清了界限:系统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暂时由人操控车辆,驾驶人暂时是最终责任主体。
这是因为当前主流的L2级组合辅助驾驶,本质上是通过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实现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功能,但在隧道逆光、施工路段、加塞车辆等复杂场景下,系统的识别能力存在明显短板。比如在今年3月河南大广高速事故中,驾驶员在隧道口因系统未能及时识别弯道偏移,导致车辆侧翻。
技术专家指出,即使是宣称城市领航的“高阶智驾”,其核心仍是L2+级,远未达到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标准。公安部特别强调,“自动驾驶”的法律定义必须满足系统完全接管动态驾驶任务,而这一技术突破尚未实现。
脱手驾驶的法律代价
公安部此次明确了三种法律风险的具体情形:
首先是行政处罚,这只是其中最轻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双手脱离方向盘、低头看手机等行为,将面临200元罚款、记3分的处罚。在之前发生的案例中,有驾驶人酒后开启辅助驾驶睡觉,被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最终吊销驾照且五年内不得重新考取。
稍微重一点将需要进行民事赔偿,若因分心导致事故,驾驶员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包括车辆维修费、医疗费、误工费等在内的赔偿金额,可能高达数十万元。
更严重的将面临刑事追责,根据《刑法》,若事故造成重伤或死亡,驾驶人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最高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例如驾驶员若因使用辅助驾驶时睡觉导致追尾,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车辆购买了“智驾险”,保险公司仍会优先追究驾驶员责任。例如小鹏汽车的“智驾安心服务”明确规定,用户需先启动车险理赔,且补偿金额仅为定损额的10%。
车企的宣传不能“踩红线”
针对部分车企“全场景零接管”“解放双手”等宣传话术,公安部已联合工信部开展专项整治。具体措施例如规范术语使用,禁止出现“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表述,必须按国家标准使用“组合辅助驾驶”。
同时加强用户培训,车企需通过视频教学、模拟测试等方式,确保用户掌握系统的启动条件和退出方法。此外,保证数据透明化,事故发生后,车企需向监管部门提供完整的传感器数据、控制指令日志等,不得隐瞒系统缺陷。
正如公安部所强调的,驾驶人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自动驾驶真正到来之前,我们既要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更要守住法律和安全的底线。毕竟,任何时候把生命交给尚未成熟的技术,都是一场危险的赌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