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听到不少关于整治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新闻,感觉像是行业内某种风向标又调整了。实际上一台车要没点黑幕,真不容易——车厂、供应链、渠道,这里面的猫腻多得我都能开脑洞。盛传的那种虚假测评账号——我一个修车工就跟我说:谁还相信那些天花乱坠的网评啊?事儿多得很。偏偏偏,消费者容易被套路得晕头转向。
我想起上个月那次忙翻天的试驾,一边开,一边给朋友发消息:这车油耗大概估算6.8升(样本少,体感就是这个价),动力感觉还不错。朋友回:看数据的时候,怎么感觉跟实际差那么多?我也很疑惑。数据和实际,往往差一大截,就像早些年那款网红SUV,宣传里说全年销量破10万——但实际到店算统计,也就只有6万多。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那批虚假宣传的事——之前同行说,有些渠道咨询就像小时候玩的秘密贴纸,说一套、做一套,性能提升20%、或安全性标准Loft级。实际呢,个中差距比我预想的要大。那为啥还有人用套路炒作?我觉得除了流量、利益驱动,可能供应链的问题也不少。毕竟,某个零件只要用差的,卖得快、利润高——这不就像买菜一样:用点老掉牙的sk(安全评估)数据,顾客也不可能完全懂。
有一次我在维修车的时候,旁边的销售跟客户笑着说:这个车新上市,性能不用怀疑,绝对值得买。客户犹豫了。其实呢,那车续航里程有夸大,真实可能到达70%左右,算起来平均百公里成本大概在0.4元(大体心算一下和电费),比起老款又多了点吹牛的资本。你说,这种实际和宣传差距,怎么不让消费者觉得被骗?我知道,很多人对买车的套路都心知肚明,偏偏还是得跟着流量养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个行业内部评测基本都走马观花——实际操作和数据比对,带点粉丝效应,就像买了个明星汽车。有次跟朋友随便聊,你看这些所谓的‘新车评测’,很多都是阵地战,瞎比划一通,真正能帮你省钱、避坑的少得可怜。我怀疑这些评测是不是被商家提前包装过,就像那些巨型广告,背后其实藏着生意账。
说到这,我突然有个疑问:那些网红测评账号到底算自发还是被操控?我估算,可能有一半是商家预约操控,反正我身边的熟人都知道:这车测评都是花钱买的。可碰到普通消费者,就像我之前遇到过的那档汽车直播,主播嘴上夸得天花乱坠,私底下却是背后有关系的。
我开始特别讨厌这些虚假信息,幸运的是,国家现在也出手了。六部门联手,要打击黑公关黑嘴什么的。你知道吗?这也是行业的自我救赎——不然,要让好东西在黑暗中发光就难了。其实我心里有个小想法:是不是未来这些虚假内容还能靠技术AI识别出来?不过我自己猜,也许水军开发者会用新算法逃避检测——这个猜测不一定准,但感觉行业的猫鼠游戏还挺精彩。
我记得有个客户,我还没PK完就被他打断:你告诉我,这车值不值?我尴尬一笑,心想:说实话,除了硬指标,实际上最打动我还是那些用心的细节。比如那辆车,空调风道设计得还挺聪明,虽然我没打算用它一直跑长途,但那一瞬间的舒服感真算不错。(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想起我自己的同行经验,有时候维修工反而比测评人更懂车:轮胎的压强调整、刹车的反应,都得直观感受到。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不可能像我或技师一样肉眼观察。我觉得,自查或自我核查就像是洗衣服前的扒拉,这样才能更留心别被骗。
还是那句:我们总得面对现实。那些虚假信息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阴影?这个问题让我费脑子。到底这场行业整顿能产生多大效果?还是要看平台、消费者、企业三方能不能放下成见,重新给这个行业洗个澡。
我更关心的还是那些看得见的细节。比如某个销售的态度,是不是真心用心而不是套路一套又一套。车内的一些细节设计:说明书里写用材符合环保标准,但实际用材费多少?真的是环保的,还是为了噱头贴的标签?我觉得这个行业,想做高质量发展,其实还得靠把细节做得扎实。
我也是走了不少弯路,才知道套路和真本事有多大差别。你有没有想过,下一场互联网整顿会不会让虚假宣传彻底凉凉?或者,这个角度的真相,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可能只是在某个角落、某个细节里?比如那天我偶然留意到一辆车的后视镜,居然用料厚实,竟然让司机觉得:这车挺扎实。也许,细节才是最能打动人的。
行业的光明什么时候才能到来?我不知道。只是看着那些平台、媒体、厂商之间不断博弈,偶尔会心一笑,也许这才是真车与假消息的赛跑吧。那你说,未来汽车行业最需要的净化点会在哪里?我倒觉得,可能就是那些咬得更紧但又看得更清的人们手中,能不能留心到油门和刹车之间的那个真实。
(这段充满了问号,就是因为我还在琢磨这些事情是不是太天马行空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