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最憋屈的事儿是啥?
不是怀才不遇,而是你的才华,被按在地上,换个赛道从零开始摩擦。
想象一下,你是F1赛道上能跟汉密尔顿掰手腕的顶级车手,追求的是毫米级的操控和风驰电掣的速度。突然有一天,领导拍着你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组织看好你,明天开始去开挖掘机吧。你看那蓝翔的招生多火爆,未来是你们的。”
你什么感觉?是不是想把方向盘糊他脸上?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职场P……哦不,是调动,就在十多年前,真实地发生在一群天之骄女身上。她们,是空军最顶尖的歼击机女飞行员,却被“发配”到了陆军,去开一种和战斗机八竿子打不着的玩意儿——武装直升机。
这操作骚不骚?说白了,就是让屠龙勇士去学绣花,让顶级的刺客去干重装步兵的活儿。
故事得从2013年说起。那时候的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家底越来越厚,各种“树梢杀手”也配上了,但有个不大不小的尴尬:直升机驾驶舱里,清一色全是老爷们。倒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历史惯性,但新时代了,陆军也得有自己的“花木兰”不是?
培养女飞,迫在眉睫。可从哪儿找人呢?自己从头培养吧,周期太长,没个三五年出不来。于是,总参的大佬们眼光一转,盯上了隔壁邻居——空军。
空军家里有“余粮”啊,他们已经培养出好几批歼击机女飞了。这些人,个个都是从几十万高中生里卷出来的精英,心理素质、身体条件、学习能力,都是顶配。
于是,一张调令,一次跨军种的“人才引进”就开始了。
这其中,有个叫贠璐的姑娘,是当时空军首批歼击机女飞里的佼佼者。她飞过教-6、教-8、歼-7,技术杠杠的,就等着换装更牛的歼-10,成为真正的王牌。可命运开了个玩笑,在选拔歼-10飞行员时,她因为身体原因,第一个被刷了下来。
这对一个把蓝天当生命的飞行员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摆在她面前的路就两条:要么停飞,转去做地勤或者教员,从此告别座舱;要么,接受组织的安排,去陆军,改飞直升机。
一个在万米高空追逐音爆,一个在一树之高玩悬停。这根本不是跳槽,这是转世投胎。
但贠璐选了后者。紧接着,周娇、王雯娟、蒲玉婷、廖潢小川,另外四位同样优秀的歼击机女飞,也陆续接到了这张通往全新战场的“船票”。
她们以为,自己好歹是老司机,开飞机嘛,触类旁通,应该不难。
现实很快就给了她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难?何止是难,简直是反人类!
开歼击机,核心是速度、能量和角度,是二维半的艺术。拉杆,飞机抬头,冲向云霄,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
可到了直升机上呢?这玩意儿就是个不讲道理的“空中陀螺”。你悬停的时候向后拉杆,它居然会TM的往后退!起飞的时候,歼击机是骄傲地昂起头,直升机是猥琐地低下头。降落更是噩梦,歼击机控好速度和姿态就行,直升机呢?手脚并用,操纵杆、脚蹬、总距,三样东西得像弹钢琴一样协调,才能稳稳落地,稍有不慎,它就给你来个“空中布朗运动”。
周娇第一次上机,手刚碰上操纵杆,那飞机就像炒锅里的豆子,疯狂弹跳,完全不受控制。
过去所有引以为傲的经验,在这里都成了阻碍。她们必须格式化自己的大脑,忘记自己曾是天空中最骄傲的雄鹰,像个菜鸟一样,从头学习如何驾驭这头脾气古怪的“铁蜻蜓”。
这个过程,痛苦且漫长。两年时间,她们把自己当成海绵,疯狂吸收全新的知识。从固定翼到旋翼,从空气动力学到机械原理,一切都是新的。
最终,这五朵“铿锵玫瑰”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她们不仅全部完成了改装,实现了单飞,还成为了我军陆航史上第一批武装直升机女飞行员。她们的成功,不是一次简单的岗位调动,而是为陆航部队趟出了一条培养女性飞行人才的新路,撒下了星星之火。
蒲玉婷的丈夫也是一名直升机飞行员,俩人结婚登记特意选在11月11日,不是因为光棍节,而是因为空军成立纪念日。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浪漫。
王雯娟,后来更是作为神舟飞船搜救回收分队的一员,驾驶着直升机出现在了航天员返回地球的第一现场。
但故事还没完。
这次“跨界引援”的成功,让陆军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意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造血系统。
2017年,陆军正式启动自主培养女飞行员计划。这次,他们直接从全国12万名高中毕业生中海选,最终选出了10名幸运儿,送进军校,从一张白纸开始画。
这批“亲闺女”的成长路径就科学多了。先在空军航空大学学两年理论,打好基础,再转到陆军航空兵学院,手把手教两年飞行。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猛的新生代。
比如徐枫灿,单飞考核直接拿满分,毕业后一路开挂,直-9、直-10、直-20换着飞,年纪轻轻就拿到了二级机长资质,还两次亮相中国航展,荣立三等功。这履历,简直就是爽文女主角。
还有韩佳宁,成了首位驾机上高原的女飞。葛玉婷,毕业后直接留校当了教官,自己淋过雨,更懂得如何为别人撑伞。
你看,这就是一个奇妙的闭环。
从最初那5位“拓荒者”忍着顶级车手开挖掘机的憋屈,硬生生趟出一条路,到后来成体系、成规模地自主培养,陆军航空兵的女性力量,就这样从一颗火种,燃成了一片燎原之火。
说白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有时候看的就是这种大棋局的智慧。它不在乎你个人一时的感受,它要的是最终的战略目标。让最顶尖的人才去干最难啃的“脏活累活”,不是浪费,而是在关键节点上的“定点爆破”。
因为她们的牺牲和转型,才有了后来人才培养的康庄大道。这背后,是一种无声的交接,也是一支军队现代化转型中,一个不那么为人所知,却无比动人的缩影。
而如今,我们看到女舰载机飞行员、女坦克手、女导弹号手……她们出现在每一个曾经被认为是男性专属的战斗岗位上。
这不仅仅是“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战斗力生成。因为在未来的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早已不是单纯的体力,而是智慧、坚韧和决断力。
而这些品质,从来不分男女。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