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再创新高,新能源渗透率持续突破50%,市场逐步走向平稳新阶段

从8月的销量数据看,好像整个车市都在调整。你想象一下,不是说热度过去了,而是市场变得更温和——这波反内卷浪潮,推着车企从拼优惠、拼促销转向更理性。销量还能涨点,估40%体感(样本少),但像我这种天天盯着数据的,觉得这就是个市场平稳过渡的迹象。

记得我和修理工聊天,他说:现在车修的更耐用,小毛病少了,也少找我。这是个微妙的信号,反映出车子品质在提升——成本、工艺、供应链变严谨了点。就像你买个手机,想想以前那种修一两次就换新的年代,历经时间,质量不断打磨。问题是,质量提升是不是意味着车企的利润空间在压缩?我心里总觉得,研发到供应链,背后那一堆博弈,不是那么直白。

8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再创新高,新能源渗透率持续突破50%,市场逐步走向平稳新阶段-有驾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市场已不再是那样疯狂折扣、低价角逐的拼搏场。特斯拉出价比竞争对手更坚挺,别的品牌也在稳,但核心竞争力已变别的要素——技术、自建供应链、品牌忠诚度。这让我想起,去年不同品牌技术研发投入上的差异——一线短时间内压缩成本给用户的实用体验提升了,但那些隐藏的研发成本其实都藏在未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说到新能源渗透率持续突破50%,我就挪不开眼。这数字背后,隐藏了一个问题:燃油车还能撑多久?我试着算了算,8月纯电销量68.6万辆,剩下的那部分依然还是燃油车大头——估算平均一辆车百公里油耗8升(体感,实际会有波动),每公里成本大约0.6元,还没算里程折旧。要是再涨,换算到开一辆车一年利润都挺惊人的。

8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再创新高,新能源渗透率持续突破50%,市场逐步走向平稳新阶段-有驾

但我其实更关心一个实操差别——你让我在两台差不多的车中选,我会怎么选?比如同价位里,纯电和插电的差别。其实明显,纯电的快充体验比起插电混还更直接,插电其实更像汽车版的插座充电宝,用了多次后,总觉得麻烦很多。你会不会觉得充电到底能不能搞定,还是纯粹装饰?我那朋友就说:你去这么多公共充电桩,感觉像在玩‘寻宝游戏’。真正灵光的,是快充技术的提升。

说到这我突然意识到,市场真的在变。传统燃油车,促销力度稍微稳定点,22.9%的促销,和去年只差了个点多,略有波动,但也就那么回事。就像家里买菜,偶尔遇到大刀阔斧的白菜价,但大多时候,还是平淡中见稳。

刚才有个销售跟我讲:现在客户变得理性,价格的诱惑作用变小了。多了点技术认同感和品牌信任。这让我自嘲一下,想想我之前也偏爱便宜货,但慢慢发现,买车像挑对象,便宜不一定合适。这也让我重新思考,市场从价格战到价值认同转变的逻辑。

8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再创新高,新能源渗透率持续突破50%,市场逐步走向平稳新阶段-有驾

说到这,我得反思一点:增程式汽车的风头是不是被纯电技术夺走了?去年还火得不得了。可今年,增程车批发销量轻松下滑。其实这个也合理,纯电续航提升快,充电网络也更完善,就像手机换电池,不再需要更换新机。我估计,未来增程车还能生存一段,但怕是再难天大火了。

这背后,我琢磨着,纯电技术飞跃、原材料成本下降,价格大幅让利,是不是某种趋势被硬拉出来的感觉?不过我也想问:如果明天市场突然爆发出某个新技术,增程车还能继续走偏门混日子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有个点想不明白——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厂家在积极布局增程?难道他们还抱有幻想?其实我猜测,可能是某些地区政策还在推燃油+电,或者是那种冬天没雪怎么感觉不到冬天的心态:还得留点底牌。你怎么看?未来纯电是不是就能完全碾压?还是说,某些场景增程还能慢慢生存?感觉这个问题挺悬。

8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再创新高,新能源渗透率持续突破50%,市场逐步走向平稳新阶段-有驾

市场变化让我想起一个小事:上次走访某二线城市,看到好多车库里堆着老款燃油车,市场已经不热闹了多了,大家都在等更牛的纯电车出来。那天我调侃自己,买车这点事,其实也是个看人看车的大舞台——比如销售那一句现在换车,得看谁的技术更新快,让我觉得,这其实就是看谁能在这场变革里站稳脚跟。

不过我更喜欢观察那些细节。像我喜欢看车门铰链、新车喷漆的细节——很多问题都藏在这些微小之处。你试过看一台车门开关很顺滑,就像你开新鞋那样舒服,才会觉得真值。但如果细看,很多车的底盘就像疙瘩满满,未必那么平整。

8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再创新高,新能源渗透率持续突破50%,市场逐步走向平稳新阶段-有驾

市场会继续怎么走?我想,这个问题没人能给你定论,唯一能确认的,就是未来几年,车市的节奏会变得更像一场漫长的修行——不是一时的狂欢。你觉得,消费者会变得更懂车了吗?还是只看颜值和牌子?这,或许也是个看点。哎,真希望有个能触摸到未来的细节,但又不敢轻易赌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