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就是关于车企给供应商结账的事儿。
这事儿看起来跟咱们普通消费者没啥关系,但实际上,它可能影响着你未来买车的价格、质量。
先说说这个60天账期是咋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车企从供应商那里拿货,以前可能要拖个半年甚至更久才给钱,现在承诺最多60天就得结账。
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总不能说"老板,这菜钱我三个月后再给你"吧?供应商也是要吃饭的,钱收不回来,日子就难过了。
小鹏汽车最近就带头做了这件事。何小鹏在内部讨论了一个月,终于把这事儿给落实了。说实话,这不容易。你想啊,车企现金流要周转,供应商要生存,两边都不容易。但小鹏能这么快兑现承诺,说明他们确实在认真做事。
咱们买车的时候,总喜欢比来比去:这车配置怎么样啊,价格合不合适啊。但很少有人会想,这车是怎么造出来的。其实汽车产业链特别长,一个零件可能就要经过几十家供应商。如果车企拖着不给钱,供应商要么涨价,要么偷工减料,最后吃亏的还是咱们买车的人。
我认识个做汽车零部件的朋友,他跟我说,以前给某些大厂供货,账期能拖到180天。这半年里,他得自己垫钱买材料、发工资,压力特别大。有时候实在撑不住了,就只能从材料上省点钱。听到这儿,你是不是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车开个两三年就到处异响了?
现在好了,17家车企都承诺60天账期,包括一汽、东风这些老牌车企,还有小鹏、小米这些新势力。这说明整个行业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你想啊,供应商能及时拿到钱,就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和生产,造出来的零件质量自然更好。长远来看,对咱们消费者绝对是好事。
不过话说回来,账期缩短对车企来说压力也不小。以前可以拿供应商的钱来周转,现在得自己准备好现金流。这就跟咱们过日子一样,以前可以刷信用卡慢慢还,现在得实打实地掏现金。所以有些车企可能会觉得吃力,但这也是倒逼他们提高经营效率。
咱们消费者买车,最怕遇到什么?除了质量问题,就是售后没保障。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有些品牌4S店说关就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资金链出了问题。现在车企规范账期管理,其实也是在给自己上紧箍咒,让经营更健康。这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买车更放心,售后更有保障。
我有个亲戚去年买了某新势力品牌的车,结果今年发现当地4S店关门了,保养得跑老远。要是车企都能像小鹏这样规范财务管理,这种情况可能就会少很多。所以啊,不能光看车价便宜,还得看看这家车企的经营状况。
说到小鹏,他们动作确实挺快。6月份刚说要缩短账期,7月就开始执行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是真金白银在做事,不是光喊口号。咱们消费者就喜欢这样的企业,说到做到。你想啊,连给供应商结账都这么守信用,造车能不用心吗?
现在汽车行业竞争这么激烈,价格战打得飞起。有些消费者就想着"再等等,说不定还能降价"。但你想过没有,降价的空间从哪来?要么车企自己压缩利润——这不太可能;要么就是压榨供应商。最后供应商只能降低成本,质量自然就下来了。
所以啊,与其等着降价,不如看看车企的供应链管理。像小鹏这样主动规范账期的,说明他们在认真经营,这样的企业造的车,质量更有保障。咱们花钱买车,图的不就是个安心吗?
说到供应链,还有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很多新势力都在学特斯拉,搞垂直整合,自己生产更多零部件。这就像饭店不再从菜市场买菜,而是自己种菜。好处是质量可控,坏处是投入太大。小鹏选择跟供应商合作,但规范账期,这其实是个更稳妥的做法。
咱们普通消费者可能觉得这些事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息息相关。你想啊,如果供应商日子好过,就能给车企更好的价格,车企成本降下来,最后车价也能更实惠。这是个良性循环。
现在很多懂行的买车,不光看配置表,还会研究车企的财报、供应链情况。这就像买股票要看公司基本面一样。虽然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有点难,但至少说明,买车不能光看表面功夫。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那现在是不是买小鹏的车更靠谱?我的看法是,至少说明这家企业在认真做事。汽车是大件商品,动辄十几二十万,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选车时多看看车企的经营状况,绝对没坏处。
最后说句实在话,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从燃油车到电动车,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出行,变化太快了。但不管怎么变,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最终会赢得市场。咱们消费者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选对的车,选对的车企。
记住,买车不是一锤子买卖,后续服务、配件供应都很重要。车企如果连给供应商结账都能规范管理,那对消费者的承诺,想必也会更靠谱。这或许就是何小鹏说的"前途光明"的真正含义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