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上,奥迪一如既往地在运动和科技感两难之间拿捏得挺巧。新Q3 Sportback刚一亮相,很多人都说它比普通版运动了不少,尤其是车顶线条那波流线感。其实我一开始还在想,它那去掉的行李架是不是就代表运动更in?但细想——这其实也挺重要的。因为行李架都算是一个实用,一减可能就牺牲了点载物空间,但赢得那份体育化的外形。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多时候车不就是这样,拿掉一点实用,换来一份看得顺眼的自我表达?
我记得在测试场碰到修理工,他说:这车碰到泥地,用普通行李架折腾很麻烦,拆来拆去都嫌烦。顺带一提,他还笑着说:奥迪那个伪进气口,插轮毂角度一看,像个假面。他这么一说——其实我有点觉得,这新设计是不是也有套路:车运动感,就是要看着激烈,细节都不能省。
说到价格,确实多出个1.45万左右,感官体验来看,似乎溢价还算合理。毕竟,全球市场对于运动、科技的要求在升高。估算一下,德国起价46,450欧元(约合36.5万人民币),我觉得如果以国内的报名价来看,差不多45万+的区间,价格对比其实还算有竞争力,考虑到配置和技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它的后排座椅折叠后最大载货达1298升。比标准Q3少了大概97升,算是个小亏。这让我心里一咯噔:空间到底算实用还是庸俗?不用硬拼数字,载货空间的差异挺细微,但直观感受会被车顶线条影响得更明显——车顶低,后头空间就不那么宽裕。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问一个突兀的问题:这样低的后排,长途坐着会舒服吗?
我觉得,这款车在研发时一定克制过许多,毕竟运动和实用本身就是一组矛盾体。车灯、尾灯还是奥迪惯用的数字OLED,像是给人家自己画的动画。这波科技深度其实也是给了买家一种真的很酷的错觉。而且,你会注意到,运动的尾部设计和日常用车的实用性,在空间上其实是天平的两端。
插混版本,续航118公里,WLTP就是说中等城市日常通勤刚好够。你觉得,未来会不会真有人说,胖揍油车后,新能源车型只剩下记忆里的好感?我自己猜测:很多人其实还是看重油车的中远距离表现。这一段先按下不表,嘿,油续航那点事永远是个马上就会被打破的常识。
而且,你注意到没有,PQB Evo平台的性能表现不弱——动力系统打得很细腻。像我估算的,顶配的那个2.0T输出195千瓦(约265马力),百公里油耗估计在7-8升(体感/估算),假设百公里成本:燃油大概7元,加点磨损,人工约2元,那一百公里成本大概在9元左右算(这个算得很粗糙)。日常用车没问题,但想开得快其实就是那些运动党看中的了。
你有没有想过,怎么会有那么多运动范设计细节是在肉眼难察觉的?比如那尾灯带的OLED图形,究竟是为了表情还是藏着技术?我觉得,很多时候,车企为了科技感,其实也会反复修饰那些看得见的细节。
聊到这里,一个问题冒出来:国产和进口版本,对配置的重视差异,会不会很大?我这几年观察,似乎国产车在内饰细节和科技配置上,现在已经与全球同步了,甚至有时候还会超过。你是不是觉得,这其实是一场谁更懂中国用户的博弈?
运动设计的那点细碎变化,真的影响了驾驶体验么?我觉得,不一定。更多时候,更重要的是驾驶的感觉,那种由心而发的运动气质。
我在想,现在的很多新潮车,其实都很花哨。但最后能不能用时间检验,还得看那些实际体验感。前排坐久了会不会觉得腰疼?后排空间够不够用?这些都太细节了,但恰恰决定一辆车的存在感。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记得,一个朋友曾说:买车,还是看开起来舒服,外观那点装点,能影响展厅第一印象,但真正日常用起来,要的就是稳。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奥迪一直走的是真实性能——那种细碎的操控,可能在不开车时感受不到,但一旦坐进去,便会有一种被科技保护着的安全感。
你有没有觉得,未来的车会不会变得更像移动的智能终端?我一直有个疑问:这些科技堆叠,会不会最后变成摆设? 或者说,技术越炫,实际用起来会不会越复杂?我还没想通,但明显地,现在的操作界面都能用手机直接控制,连车窗都能远程开关。未来或许会变得更无感——一切都自动化,但会不会有人开始惧怕失控呢?
看完这些,我心里有个小疑问:你觉得,这个新Q3 Sportback,将来是不是会成为潮流引领者在北美市场?还是仅仅德国定制的运动版?这里面有多少潜在的市场空间,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车,最终还得是在路上跑,像我经常路过的那家加油站旁,看到一辆新车静静地停着,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已经开始想象自己在驾驶它的模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