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耍手段,力推歧视性政策,中国车企出海,影响了谁利益?

伦敦的7月,表面风平浪静,但在汽车展厅和政策大厅里,却是另一番刀光剑影。

英国政府刚刚拍板的一项新政策,6.5亿英镑的电动汽车补贴,单车最高能拿3750英镑,这数字看着不小。可翻开细则才发现,这份“礼包”对中国品牌来说,压根就是一块写明了“非请莫入”的请柬。

英国交通部长莉莲·格林伍德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不认为在中国组装的任何汽车有资格获得该计划。”这句话毫不藏着掖着,连遮羞布都懒得扯,一句话定调——中国新能源车,直接扫地出门。

为什么英国突然出手?谁被中国车惹毛了?

其实,这答案基本都写在数字里。

2024年,比亚迪出口43.3万辆,同比增长71.8%。才半年,2025年前6个月,比亚迪海外销量直接干到了47万辆,比去年全年还猛。运输舰队开足马力,巴西工厂马不停蹄,比亚迪冲击年销百万辆,已经不是空口画饼。别光看比亚迪,名爵、奇瑞、零跑这些中国车企,同样坐着出口的“火箭”,在欧洲市场一路狂飙。

英国耍手段,力推歧视性政策,中国车企出海,影响了谁利益?-有驾

德国本来算是欧洲汽车的“自留地”,根基最稳。没想到,比亚迪销量一年暴涨824%,这是啥概念?原地十倍起步。英国更没躲过,中国品牌在一年内销量暴涨408%,刚刚过去的6月,比亚迪在英国的月销量高达4583辆,同比提升557.5%,成了整个英国市场最风头无两的新星。

这些“唱着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已经坐实了欧洲车市的搅局者身份。别说英国的传统厂商,连德国、法国这些百年品牌都忍不住牙痒痒。蛋糕本来就被分成大小份,现在突然杀进来一群“不按牌理出牌”的中国玩家,一口气吃掉好几块,这局谁都不想忍。

英国这份补贴政策怎么做得“天衣无缝”?

英国耍手段,力推歧视性政策,中国车企出海,影响了谁利益?-有驾

别看政策上套着几层“低碳环保”的外衣,其实每个门槛专为中国车设下。补贴只发给那些碳排放更低的生产线,组装和电池产地要完全符合英国的标准。你要是个中国品牌,再合规也得再过价格门槛查一番,偏偏中国品牌以高性价比、高技术碾压,本来是榜样,却成了借口。

英国这点小算盘,真是摆在台面了:不是你不够绿,而是你姓中。

换个说法,这就是“绿色壁垒”披着道德外衣玩歧视,跟前阵子欧盟喊着“安全风险”查华为、新疆产品如出一辙。区别只在于,这次是补贴发的时候撇你一边,不是加税,是把奖赏藏起来不给你。

说穿了,这是“保护主义2.0”。当年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下手,动不动就加关税、用舆论抹黑。欧盟跟着起哄,现在轮到英国玩新花样,补贴政策走“偷偷摸摸的歧视”路线,更能堵住外界的嘴。

英国耍手段,力推歧视性政策,中国车企出海,影响了谁利益?-有驾

但没什么比中国车的市场表现更打脸了。比亚迪今年前六个月海外销量直接干翻去年全年,欧洲新老品牌再端架子,也挡不住中国电动车的洪流。

中国驻英大使馆的表态没有虚实:“英国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创造一个非歧视性的投资环境。”这话分量十足,和气一句,底气全在数据和市场里。

实话说,中国汽车出海,这路本来就不宽敞。贸易壁垒一道接一道,关税、补贴、舆论,三板斧轮番上阵。西方这些老玩家见中国车在海外出风头,不服气很正常。卧榻之侧,怎能允许他人鼾睡?

但凡中国车企稍有畏难情绪,事情也就到头了。可偏偏,这帮企业骨头硬得很。比亚迪、名爵、奇瑞们,眼见补贴没戏,干脆投钱、砸技术,在海外建工厂,构建新的供应链——拆东墙不行就直接盖新楼。

英国耍手段,力推歧视性政策,中国车企出海,影响了谁利益?-有驾

这背后可不只是企业在厮杀。你细看英国的政策,其实是整个欧洲面对中国汽车的焦虑在作祟。新能源车是下一个百年风口,不拿下命门口的牌局就等于承认后退。英国喊打补贴,法国、德国的政治压力也随时在加码。

可政策再严,技术和质量是挡不住的。中国品牌用性价比、创新和速度顶了出去。一堵墙砌高,立马有人绕墙走了进去。比亚迪在巴西建厂的那一刻,英国市场的所谓壁垒在资本信心面前就成了空谈。

我注意到,比亚迪今年的目标很实际——不是要和欧美死磕政策,而是通过全球供应链布局,把每一道坎都踩成跳板。英国补贴把你挡了在外,那就在本地设厂。不能补贴就降低物流和服务成本。不走寻常路,才是真正的狼性玩家。

英国耍手段,力推歧视性政策,中国车企出海,影响了谁利益?-有驾

反观欧洲本土品牌,既有技术包袱,又有体量包袱,还得背着环保和劳工的名声负债。你说想跟中国新势力比效率和创新,正面刚没什么好果子吃。所以,行政手段成了遮羞布。你技术和定价比不过,把游戏规则改掉就行。

但市场又不是账本,说改就能改。消费者手里握着钱包,心里明明白白。买不买中国车,看中的是实打实的体验和性价比。英国想用补贴切割市场,短期能遮一遮。可电动车未来的技术更新和规模经济,只会让这堵墙越来越低。

英国的政策,其实照出了世界新能源汽车博弈的一个缩影——后发者的强势崛起,正面威胁到老牌强国的根基。谁也不傻,蛋糕就这么大。一切政策的变化,归根结底反映了“谁能笑到最后”的焦虑。

英国耍手段,力推歧视性政策,中国车企出海,影响了谁利益?-有驾

中国新能源的“长征”,注定还会迈过很多荆棘。但在全球化的大浪里,政策只是短期的挡板。技术、供应链、品牌和资本,才是决定谁能扎下根的底层杠杆。

外有壁垒,内有动力。比亚迪们选择“难与敢”同行,用实际行动一点点撬开世界市场。与其纠结于谁把你挡在门外,不如一砖一瓦重新围好自己的地基。

补贴可以说不,壁垒可以推高,但浪潮之下,真正挡不住的,是中国品牌一步步全球化的信心和行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